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从外国人到公民:华人的美国梦

本文由 叶可儿 在 2007-11-27 16:39 发表于: 倍可亲.美国 ( backchina.com )

从懂事的时候开始,我就总是听外婆提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金山。外婆和邻居的阿婆们经常在谈“金山”的故事——某某人到那里做工,挣钱回来盖了房子之类。外婆是广东台山人。她的村子里,大概每个家庭都有男人去了金山,包括我自己的外祖父。一直到上小学,我都不知道金山到底在哪里,只听说那里有很多漂亮房子和又甜又大的金山橙子。二年级的时候,有同学告诉我说,金山就是万恶的美帝国主义,让我着实吓了一大跳。
  一八四九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向这里涌来。第二年,美国就有了大概四千名华人,绝大部分在加州的旧金山附近,金山的名字也就在中国叫了开来。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大兴修铁路。横贯东西的铁路,由东自西是爱尔兰移民修的,由西至东则招募的是中国的华工。到一八九零年,华人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我的一些先人也在那个时候去了美国。
  那些通常个子瘦小的华工多数来自广东四邑地区,他们都怀着同一个简单的梦:到美国来挣钱。清朝和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在南方打了十三年,那里的人民都被折腾得不轻。下南洋、过金山,虽然遭罪不少,但总是能有条出路。这个梦的第二章,就是挣钱之后衣锦荣归,并没有打算留在美国受那份洋罪。
  欧洲的移民到美国来准备落叶生根,中国的移民却计划落叶归根。也难怪,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种族主义风行,白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让这些黄种人获得与他们平等的地位。铁路公司到中国招工,家眷不让带,没有几个妇女有机会迈出国门。中国男人在美国卖苦力之余,只能回国去结婚。
   不过,来的人多了,在异国的日子长了,落叶生根的事情总是会发生。渐渐地,在铁路车站的周围出现了一些华人的聚居区——后来被称作唐人街——里面也有了少数的华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妇女,生儿育女,成长起 一代土生的华人。
  铁路修完了,欧洲来的移民以及东部移居西部的人越来越多,白人看着中国人就越来越不顺眼,排斥中国人的声浪也越来越高。一八八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不让让华人入境,也拒绝给予已经在美国定居的中国移民以公民权。许多地区甚至发生了针对华人的大规模暴力活动。
   父母来自台山县的黄金德在美国华人的历史上打下了重要的烙印。黄金德出生在旧金山,他的父母一八九零年回到了中国,他自己继续留在旧金山当厨师。一八九五年,黄金德到中国省亲后返回美国,却被移民局扣留。移民局的官员说,根据排华法案,他根本就没有当美国人的资格。
   有替黄金德打抱不平的律师将案件告上法庭,一直告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以六对二的票数裁定,在美国出生的外国人子女具有公民身份,享受公民权。
  黄金德案件的裁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零九年。美国在这个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为各个种族带来了平等的法律地位,华人也在受益者之列。如今,美国有三百多万的华裔,占人口总额大约百分之一,其中大约百分之六十五是在海外出生的移民。他们在法律上享受与其他族裔完全平等的公民权利。华人如今是美国人均收入最多、消费能力最强、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之一。
   然而,华人在从外国人到公民的这条道路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他们自顾自发展的多,政治上鲜有强大的团体,公众生活中缺乏代言人。要克服这些缺陷,恐怕还需要一点时间。
  不过在今天的美国,华人——包括外国出生的移民——实现与其他族裔在各个方面的完全平等已经不再仅仅是梦想,而是必须争取的未来。这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本来就是依靠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移民及其后代发展起来的。没有了移民,没有了多元文化,美国就没有了生命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点个人经历。二零零一年,我加入了美国籍。在宣誓成为美国人的那天晚上,我正好去参加华盛顿的一个大型晚宴。总统布什和副总统切尼都在座。总统讲完话之后,我忽然听到台上的主持人高声叫我的名字。
   “祝贺这位哈佛大学的博士今天成为美国公民!”台上的人,包括总统和副总统都站起来鼓掌。
   电视机镜头一下子对准了我,令我全然不知所措。
   我完全明白,不是每个移民都能够有很好的运气。但是,这块土地、这个移民建立的国家给予了世界各地到这里来的人以各种各样他们在本土或者其他国家找不到的机会。怀着各式梦想到这里来的移民造就了今天这个发达的美国。
   不久前我去听一位学者讲演。他一再谈到“典型”的美国人,也就是小城镇中产阶级白人男性。我听得不耐烦,于是站起来说:“先生,我不能认同你的说法。我觉得,像我这样的才算是典型的美国人呢。”
   他大概觉得有点难以置信,反问道:“为什么?”
  “因为美国梦总是带着外国口音的呀,”我回答。

2007年11月29日星期四

网上购物慎防电脑骇客

DWNEWS.COM-- 2007年11月30日6:45:57(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多维社记者陈玮报导/随着年底购物季开始,通过网上银行购物的消费行为会大幅增加,消费者应当心“网银大盗”等病毒偷袭。电子专栏作家贝特利Tony Bradley表示,很多人在假日期间就忽略的电脑安全问题,此时正是病毒与电脑骇客入侵你电 脑的最佳时机,一但电脑被骇客所定,你的私人资料,都将被卖给不法份子;如果不幸中毒,整台电脑报废不说,所以数据、文件、照片通通都将化为乌有,所以节日将近,防毒工作更要做好。

多维消费频道──电讯频道

1. 上网购物要小心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网络星期一购物季(Cyber Monday),主要指的是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一,通常被看作是圣诞网络购物旺季,此外多数人在这天可能还是需要上班,所以为了方便这些要上班有想购物的人潮,于是有了网络星期一购物季的开始。不过有人上网买卖东西,就有人上网放毒、或选择计算机伺机攻击,尤其你是使用办公室电脑购物,公司重要资源都在电脑中,所以更有可能是骇客攻击的目标,所以不要上来不明的网站,也要注意防毒问题。

2. 升级安全系统

在这个季节来临前,记得检视你的电脑是否拥有安全系统,并且有无按照指示按实升级,由于病毒日新月异,如果防毒或是安全软件没有配合升级,将无法发会功用。此外电脑应该经常进行病毒全面清查,不要随意点击陌生网址、邮件,接收邮件时要打开杀毒软件的邮件监控功能;

3. 防范钓鱼陷阱phishing scams

网络上存在太多陷阱,网络钓鱼陷阱就是最被人忽略的一种。所谓钓鱼陷阱是通过大量发送声称来自于银行或其它知名机构的欺骗性垃圾邮件,意图引诱收信人给出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口令、账号ID、ATM PIN码或信用卡详细信息)的一种攻击方式。最典型的网络钓鱼攻击将收信人引诱到一个通过精心设计与目标组织的网站非常相似的钓鱼网站上,并获取收信人在此网站上输入的个人敏感信息,通常这个攻击过程不会让受害者警觉。所以看到可疑信件不要打开,收到免费赠阅什么东西时,请想想天下没有白吃午餐,最好不要轻易点下连结等,都是防范的方法。

4. 小心计算机ID遭盗用

别以为你的电脑ID身分没什么了不起,前一阵子被美国喻为垃圾邮件大王的27岁男子Robert Soloway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落网,并被联邦陪审团以盗用身分、洗钱、与网络电子邮件诈欺等罪起诉。不法份子就会利用你的计算机ID从事不法行动,到时候警查询线找到你时百口莫辩。防范方法最好不要整日开着电脑,或是订时清理

5. 小心慈善诈骗

感恩节与圣诞节同时也是发挥你爱心的时日,很多慈善机构会选择在此时募款,不过也有骇客或计算机病毒会假装成慈善团体,引你上当,让你经过网上点击后,计算机中毒或是数据遭窃,所以发挥你爱心时,也要注意,请捐助给国际组织,或是国内知名的慈善团体,不要轻易点入任何要你捐钱、捐衣物的网站,以防中毒。

绍兴游记

·谷 风·

周末用一天跑了绍兴。早上乘大巴从上海南站出发,花八十元用了近三小时抵达绍兴客运中心。在车站门口有一帮人围上来兜售各式旅游票,和其它旅游地没什么差别。没敢搭理拉客的人,跟着一群游客模样的人去排队打的先到鲁迅故居。

绍兴是春秋时期的越国都城,据说是越王“卧薪尝胆”的地方。隋朝设越州。据《绍兴市志》,“绍兴”得名始于南宋初年。当时建都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徽宗、宋钦亲父子及宗室被金人虏去北地,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在越州大赦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一名出自“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意思是继承皇统,振兴赵宋王朝。越州升为绍兴府后,越州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祚中兴”,意为继承帝业,中兴社稷。

南宋小朝廷偏安了五十多年,最终未能如宋高宗所愿中兴起来。今天的绍兴和不少大陆的城市一样在大兴土木搞市政建设,一派兴旺发达的气象。沿路可见待价而沽的楼盘,各种挡次的时尚店,尚未完工的道路及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行人、自行车、助动车和汽车。城里郁郁葱葱的小山头上有寺院隐约可见,据说是也新修的。

绍兴方言对于我辈而言如同外语,基本上听不懂。但绍兴街头随处可见“讲普通话为荣”的小牌,体现了当地政府的开放心态和规范旅游业的思路。在绍兴完全可以自助游。

在鲁迅故居外的旅游中心买了套票和地图。旅游中心的工作人员很有礼貌,耐心的回答游客问题。

鲁迅故居、祖屋、百草园、三味书屋、以及鲁迅记念馆都在一条几百米长的步行街上。新建的鲁迅记念馆硬件不错,展区有两层,有扶梯但封上不让游客用。介绍鲁迅的材料基本上来源于鲁迅本人的自述,加上众革命家的评论。内容组织稍嫌粗糙,摘自鲁迅作品的只言片语充斥其间。本来以为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可以在鲁迅故里得到一些书本以外的信息,更全面的去理解认识鲁迅和他的作品,绍兴之行没有如愿。鲁迅故里的建设和介绍基本上以书本为准,书本指导现实,现实又应证书本。想起路上看见的几个“跟着课本游绍兴”的广告牌,似乎这是当地文化旅游部门的思路。这种自己证明自己的逻辑貌似自圆其说,其实反而让人感觉虚假。

鲁迅故居和祖屋的规模比想象的大。鲁迅故居是鲁迅从1881年9月25日出生到18岁去南京求学之间生活的地方。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周家祖屋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最初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周家从清光绪、宣统以后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据说解放以后鲁迅故居得以整修,找回的旧家俱按原样陈列,旧观得以恢复。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这个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游人对百草园的兴趣来自于那篇充满天真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园内还有些菜,但“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已难寻旧踪,难以想象鲁迅记忆里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纳凉,冬日雪地捕鸟的美好印象。衣着时髦的年轻人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背景,纷纷在一块刻有“百草园”三字的石头边留影。

从百草园出来跨过街走几步就是三味书屋,看来鲁迅上学很方便。这是个值得看的地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空间上只是几步之遥,在心理上却是一个质变。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寿老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以鲁迅挑剔的标准,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三味书屋是与众不同的私塾。它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按今天的说法,三味书屋搞的是传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不是为博取功名升官发财的应试教育。这说明三味书屋在思想上的独立性。

三味书屋的前身是三余书屋,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所谓“三味”,导游的说法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an4),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i1hai3)”。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这种说法不为寿家后人认同。以吃肉喝酒来解释“三味”显然有辱斯文。寿老先生之孙寿宇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质朴无华,令人信服。这既是书屋的办学方针,也是寿家祖训家规。

三味书屋的堂中有对联:“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这种处事行文原则很符合“构建和谐社会”时代号召。鲁迅先生显然没有接受寿老先生这一套,他选择了“以文学为武器,猛烈抨击那个黑暗的社会”。令人回味。

午饭去了位于步行街另一端大名鼎鼎的咸亨酒楼。店名出自《易经?坤卦》“品物咸亨”,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现在外观是两三层楼高的门面,内部大堂完全是排挡风格,价格对于旅游地而言很一般。进门柜台有块板上书“孔乙己欠十九文钱”,已成绝响。今天在咸亨酒楼要像孔乙己那样赊帐喝酒吃回香豆已不可能,恐怕只会遭来店家武力驱逐。去拿托盘时以为那一大摞油腻腻污迹重重的盘子都是用过没洗的,结果被告之是干净盘子,顿时想换地方。环顾左右,竟无更像样的餐厅。想一想也有道理,那潦倒书生孔乙己吃饭赊饭的地方一定是极大众的排挡食肆。于是坐下来要了几样菜胡乱吃了,几盘时疏小菜口味不错,回香豆味同嚼蜡,绍兴黄酒如同做饭的料酒。

因为买了套票,可以从三味书屋乘乌篷船到沈园。乌篷船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绍兴“三乌”。乌篷船形状如梭,一条船载二至三人,两排座位,夹在船前后两个黑色小船篷之间,因此得名。每排座位一个人坐稍宽,两个人坐太窄。因船体狭长,容易倾覆,乘客须坐在正中。船工坐在船尾,以脚躅长桨推动船体前行,用手操短楫作舵,两手摇着一侧的桨,两脚却能同时推动着另一侧桨,手足并用,灵活自如,这是绍兴地区的特有景观。

沈园门外有一新修的门坊,上有郭沫若提的《沈氏园》。沈园是闻名于世的《钗头凤》故事的事发现场,南宋时是越州大户沈氏的私家花园。据说沈氏为了讨好当地名流雅士,沈园每年春季都对公众开放。听起来有点暴发户附庸风雅的味道。沈园一直有“越中名园”之称,近年来当地为发展旅游业,更冠以“中华第一爱情名园” 之名。

看介绍,现在的沈园是当地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发掘、规划、重建的。步入沈园,一池荷花尽入眼底,荷塘另一边“孤鹤轩”造型典雅大方,古色古香。塘边垂柳,园中乔木、果树、灌木点缀其间。游客不多。一个团队导游用带绍兴口音的普通话,掺杂以港台电影的用语,添油加醋地向游客介绍那个凄婉的故事。此起彼伏的半导体喇叭声一扫沈园的恬静。沈园这种地方应该让游客戴上耳机听解说,让游客既能沉浸于沈园的历史和故事,也可以听听导游的插科打诨和另类的解说。孤鹤轩后是石壁,也是近年新修的,上有陆游的《钗头凤》以及唐琬的和词。唐琬和词的真实性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好事者所托。另有《沈园二首》是陆游四十多年后重游沈园的作品。其时沈园已几易其主,唐琬已去世多年,陆游难忘旧情,写了这两首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按现代人的眼光,这个故事有些不好理解。青梅竹马、结婚、离婚、重逢、旧情复燃而终无结果。那个年代没有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的社会条件。没有陆老太太认可,无法想象陆游能和表妹唐琬结婚。从唐琬进门到陆老太太“很不喜欢这个儿媳妇”这个转变没有交代清楚。陆游的所作所为也不好理解,他喜欢唐琬,却又顺从母命,休掉山盟海誓的爱妻,然后一辈子生活在感情的阴影里,折磨自己。这些疑问大概是找不到答案,也不敢妄测。

沈园发生的这个故事因《钗头凤》和相关诗词而留芳后世。至于称沈园为“中华第一爱情名园”是不是牵强值得讨论。或许叫“中华第一旧情名园”更贴切些。园外有不少围绕《钗头凤》故事开发的商品,有折扇,镇纸,文房四宝,以及各种饰物,件件都和这个故事扯上了关系,是典型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许文化也籍此得到更好更通俗的传播。一把《钗头凤》折扇标价25元,几番讨价还价下来,10元成交。

游完沈园,乘旅游车直奔绍兴东面约3公里的东湖。绍兴东湖和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浙江三大名湖。东湖原为青石山,自隋唐以来历代绍兴人在此开山取石,青石山竟被凿去一半,形成悬崖峭壁。清泉、河水注入后形成深潭。清末书法家陶浚宣购地建园,依势留河,破水筑堤,又在水上筑堤围墙,堤外为河,堤内为湖,并添造了亭台石桥,从此,东湖便成了一个以狭长水面和悬崖峭壁为主的园林。陶浚宣是陶渊明的四十五代孙。园内一门联为“崖壁千仞,此是大劈斧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小桃源图中”,说明园林设计和《桃花源记》的关系。

游览东湖须租乘乌篷船才能看到陡崖下的几个岩洞,游程大约20分钟。几十条船在码头轮流接客,五十元一条船,岸边木牌警告船工不得向游人索要小费,违者重罚。我们的船工看上去满脸沧桑,干瘦而高,掉了几颗牙,操一口绍兴本地方言。上船后开始给我们介绍东湖,基本上没听懂。乘一叶扁舟,行绿水之间,望长堤烟波,穿霞川桥,绕听湫亭,临危岩深潭。有点探幽访胜的感觉。东湖内有渊深洞明的“陶公洞”和“桃源洞”,洞如石屋或石井,岩壁四环如削,碧水绝壁,大小仅容下小船三四条。“桃源洞”中有一道石墙相隔,墙上有一个巨大的呈桃形的孔,因此得名。由于游客较多,小船不能在洞中停留,匆匆看完离开。正在遗憾之间,船工发话行程结束索要小费,这一回普通话发音很标准,我辈拉不下脸,给了10元上岸走路。东湖不大,和另外两个浙江三大名湖相比不太像胡,而像一个放大的盆景。

从东湖出来,天色已晚,赶紧搭车回沪。绍兴其它景点如王羲之和朋友聚会的兰亭,柯岩鉴湖风景区,大禹陵,鉴湖女侠秋瑾故居只能留到下一次再游。

我的美国生活

本文由 漂在美国 在 2007-11-27 23:18 发表于: 倍可亲.美国 ( backchina.com )

去年8月25日晚抵达纽约的肯尼迪机场开始到今天,这已是我到美国第八个月了。这半年来一直想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可是一直一拖再拖,因为总觉得对美国的感觉一变再变,自己都有些迷茫了。别人都说在美国会经历三个阶段,我可能处于第二个阶段了。
来美国刚一小段时间的时候,觉得美国很好:

Everything.(食物太充足,各色的超市, Korea, Chinese, Japanese supermarket.)

你可以买到在国内可以买到的任何事物, 同时也学着去体味别国的food culture.我喜欢韩国的辣泡菜、韩国的豆腐锅,还有美国的cake. 还记得在上海上新东方的时候,在哈根达斯店里吃的那个RMB25的一个很小的冰淇淋球。入口的时候那香浓的奶味儿第一次让我感觉原来ice cream可以这么好吃。但是其实哈根达斯,只是一个很普通的brand. 这儿有太多种类的ice-cream or ice-cream cake. (peanut cake, carol cake, cheese cake) different 口味。那些造型诱人的甜点可能就是导致美国人肥胖的罪魁祸首吧。其实感觉这里的空气都挺肥的.

快餐:KFC在这里远不如麦当劳的生意好,不过在这里吃的都是些穷人。因为都是 junk food. 但我真的挺喜欢麦当劳的汉堡的,和国内的不太一样。我喜欢cheese的那一款。大部分人到这里都会长胖,所以常常看到学姐们吃每种食物前都对着营养表,计算一下今天的卡路里和脂肪有没有超标。挺累的。

车便宜。二手车,$2000-$3000. 不过养车还是挺贵的。但我到现在还没车呢,因为有了车有时也挺麻烦,还要park费,上高速常有收费的卡。

laptop便宜。

小费:在美国得学着给小费,一般是10%-20%. 节假日一般是15%-30%. 开始时很不习惯,因为要花extra的费用。

付账单:都是AA制。再好的朋友,都是这样。开始的时候看着吃完饭,朋友算钱甚至算到几角钱,还真觉得很恶心,特别是一次在家韩国餐馆,另一桌的一对美国情侣,付账时,男的对女的说,对不起,今天钱没带够,还让你多付了一元钱.faint. 想想国内的同学们,真的是很爽。不过国内流传的留美人的三气,倒是印证了一气——“小气“,来这儿的人不出3年,都会变得小气,这是惯例。有时害怕,真不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商店的service很好。真正能体会顾客是上帝的感觉,anytime,你可以全额退款,甚至使用过的化妆品。一次在家cake 店里,一个美国老太太,叫来waiter指着吃得只剩下一口的cake,说“不合口味”,那个waiter很耐心的介绍了其它几种品种,又给她免费换了一个胡萝卜口味的。Faint. 所以在美国shopping变得很简单,喜欢就拿,回去试一试不喜欢,退的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服务生甚至还陪着笑脸说“thank you”.

我喜欢坐在朋友的车上,沿着Hudson river, 沿着高速,纽约的夜景尽收眼底的感觉。这里很多男生喜欢在高速公路上选择一条很直的路,很快得开下去,这似乎成了他们排解痛苦和孤独的特定的方式。我还喜欢坐在starbucks里,一边品着散发浓郁咖啡豆香味的monca,一边和朋友有一句没一句得聊着。

喜欢在秋天,和朋友一起,上纽约上洲赏枫。那里大片大片的火红色和绿色的搭配,那么纯粹,让你觉得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

喜欢在这里的自由的空气。没有人会指责你的行为和举止。你可以打扮得很怪异另类。那只会被别人看成是另一种fashion. 就好像人们看光洁的皮肤惯了,一脸的雀斑也成了模特界的特殊的宠儿。追其根源,可能是因为太多的种族,不同的服装和肤色混杂在一起,任何的怪异都让人见怪不怪了。

服装:new York 真的是fashion之都。我们不得不为那些设计师的大胆的设计和对布料质地的灵活运用而折服。一件看似普通的衣服,穿在身上可以应为他的精心的裁剪和布料的感觉而熠熠生辉。在第五大道上,很多很有穿衣品位的人从你身边匆匆走过,形成了赏心悦目的另一道风景。年轻的女孩们都喜欢穿低腰裤,上身很短的上衣,露出苗条的纤腰和小腹,似乎成了另一种性感。很多春夏天的衣服都是低胸的,因为在这里,对女人最高的评价就是性感。其实包括很多含义,身体的,甚至是声音的。

喜欢在纽约的第五大道上逛街的感觉,在macy, Lord Tayor里,惊讶的发现原来,channel, Lanc?me 都只是平民可以买得起的。

喜欢享受美国男人的绅士和感性的感觉,任何不认识的人,为你开门,无论上车进电梯,永远的lady first,在subway里,让座给你.........在大街上,anytime, 都可能有人冲你say hi. or 称赞你beautiful.记得第一次是在new York的一个汽车总站,一个意大利人迎面走来,很热情的冲着我说:“oh, you are really beautiful”. 电梯间的一个西班牙人,几乎每天都对我说“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 后来听着听着就习惯了,所以每次他盯着我看的时候,我都会笑着对他说:“I am so beautiful, right?” “yeah!, so beautiful woman.” he always said. 在你走在路上的时候随时都可能有人会称赞你。如“sweety girl!” 在这里让你觉得做女人挺美好的 . 美国人似乎都挺有礼貌的,不小心挡了你的路,甚至有时候,是你不小心碰到了他, 他们都会先对你说“excuse me”.

细心体味着这里公共设施的“以人为本的”宗旨。bus 上每个座位都有两个很小的灯,你可以看书看报。靠窗的地方都有示意停车的按钮。每一个门都是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服务而特制的。汽车的时刻表都是放在车上 free的。车上还有急救药箱。座位的靠背是可以调节。在学校的图书馆里,cookie, candy, coffee 都是免费供应的。

subway: 纽约的地铁很陈旧,但是想想一百多年前纽约人就开始享受了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地铁里流传着歌舞文化,很多小乐队在这里尽情的演奏着,就像我最喜欢的 Nirvana, 也是从这里起家的。黑人在这里跳着街舞,墨西哥人演奏着土家的乐器,还有些人在这里表演木偶剧。

China town: 一个又脏又乱的地方。真的冠以这个名字时丢了中国人的脸。很多老外可能就认为中国就是这个样子的了。甚至一些台湾人,开始的时候就有一种口头禅:“这个东东大陆也有啊”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出。非争它个面红耳赤不可。不过也不能怪他们,他们还在宣传,去中国甚至要带草纸,因为大陆的草纸是那种像马粪纸的东西。真是气死了。China town 的唱歌的“钱柜”,居然是一个摇摇晃晃的小危楼,黑黑的,第一次去,还真以为到了什么不好的三陪场所。沙发坐下去就陷了进去,原来黑是为了掩盖他的简陋。那里也已卖假货而闻名。

PUB: 女生穿得能少就少的地方。记得那个下雪天,我错过了那个机会没去,roommate,回来后很悻悻地告诉我,幸好你没去,真尴尬,她是穿着高领毛衣去的。去了后才发现,人人来了后都换了衣服,女生都是浓妆,穿得很hot, 穿肚兜都穿低胸的。所以roommate倒成了那晚上最醒目的人了。呵呵。

曼哈顿:第一次走在曼哈顿的大街上,有一种shock的感觉。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两边大多都是100多层的高楼大厦。在纽约节奏很快,自动上下的扶梯上,很多人为了更快些,自己也走动着。

法律意识:人人都是明则保身,没自己的事少插手,所以义气的人少了,帮助人的人少了。所以我开始迷恋武打小说,试图从中找到朋友的感觉,英雄的影子。

第二个阶段了:

我想我是属于第二个阶段了。很多深层面的东西,随着你对美国的认识而浮出水面:

其实作为黄种人,很难融入主流社会,很难进入管理层。白人虽然表面上对你很客气,其实骨子里还是歧视的.我想这就是很多在这里长大ABC, 痛恨自己是亚洲人的长相的原因吧。大多数人都是小职员。薪水一般,而且还要为身份问题而奔波。找工作又很困难。很多时候有一种这里的一切都与你无关的感觉。

发展真的要看个人的机遇,相当一部分人都在这儿过的其实很不如意,找不到工作的,专长不能发挥,在埋没人才的餐馆打着小工,过着心里极度不平衡的生活。这些人的表象特征就是喜欢吹嘘当年在国内怎么怎么样。还有一些,找不到工作,无奈的读完了master读phd,读完了phd,再读post-phd.毕竟学校里还有奖学金,还有学生身份。但是很多这样的人,还同时向国内吹嘘着这里多么多么好,自欺欺人。当然也有过得很好的,在wall street 上呼风唤雨。

在这里要学会忍受孤独:

因为提倡private space,所以,这里的人大多冷漠,来往甚少,除了学生之间,很难会有人真心帮助你,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对于没有根基的我们,很多事就更难了一些。对于“出门万事难”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在这里很孤独,每个人都住得很远,朋友的感觉在工作以后都会变得很淡,也很少时间串门,聊天了。

除了旅游,娱乐项目真的很少,不像国内左一个ok厅,右一个保龄球馆。就算有也离得很远,朋友也远,也忙,很难聚起来。朋友的流动性很大,可能今天你的一个朋友因为换工作移居加州了,明天另一个也走了。however, anyway, 新的朋友也会来,只是很浅罢了.

第三个阶段:

别人都说第三个阶段,你又会开始喜欢美国,那应该是在你来了这里十几年后,因为有了一定的积蓄,身份问题解决了,有了车有了房,最好有了稳固的家庭。放假的时候就可以到处traveling. (在美国国内旅游甚至是去欧洲都很便宜)。可以去滑雪,打高尔夫。因为有钱了就可以享受这里的多种的便利了。

从中国菜看中国人性格

从中国菜看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真实)

送交者: dudelai 2007年11月27日16:10:13 于 [天下论坛]http://www.creaders.org

我不太喜欢吃中国菜。这很奇怪是不是,身为中国人却不爱吃中国菜。恩,我不喜欢中国菜那种油腻的感觉。不知为啥么,吃完中国菜以后我总要喝两杯苦茶,或者猛吃两个水果才能把那种油腻的感觉压下去。不然的话,我想我会感觉不舒服持续很长时间。不错,我的品味就是这样,这是天生的。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天性和爱好,也正因为每个人天性的不同,才造就了这多元化的人类社会。

根据我对中国菜的感受,我最大的体会,对于中国菜,那就是油腻过之,虽然非常有滋味。但是感觉这种滋味有种不自然,不是那种天然的,未加工的,没有经过人工渲染的那种自然野性的风味。中国菜的可口正是在于刻意的,那种剥夺了天然风味,把人工渲染的效果强加进食品那种美味。(火锅除外)。这种风味的菜肴,我认为就是一种失真,为了创造出刻意要渲染的那种品味,强行剥夺了食品原料那种先天存在的风味。我吃过中国菜以后,总是感到有种腻味的感觉。也许就是对中国菜那种失真感的不自然的反映把。

有人说,从一个民族的文学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我有一种新式的提法,我想说的是,从一个民族的食品,是否也能看出一个民族的灵魂呢?

我举一个小的例子,比如中国食品,中国菜和日本菜。中国人把一盆汁浇在饭里,一些菜,合着就吃。日本人却把不同的,总总类别的作料,放在一个个不同的小盘子里加以分别。绝对不混杂。我是不是根据这个现象作一个小小的假设。我的假设是,日本人天生就有精细分类的爱好,他们喜欢把总总类别不同的事物,分门别类。精确和细致的加以分类。甚至是很接近的两样事物,他们也不混杂而加以精细的分类。而中国人却非常粗糙鲁莽,喜欢把很多东西混在一起,认为只要差不多就没啥么了不起。是不是我们从这个小小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他们的天性上,就有着精细分类的天生爱好。

这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小的比较,但是这也说明,既然文学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其实从饮食习惯上,也能从某种角度反映一个民族的气质。俗话衣,食,住,行。食品放在第二位。既然是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创造出了符合自己味觉的食品。那么这种对食品的倾向,难道不能够折射出这个人的某种天性吗?

中国菜对食品原料天然风味的剥夺,用人工渲染的手段来达到欲定的味觉效果。那种做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或多或少能够折射出中国人天性的某种品质。我认为中国菜和世界上其他菜的不同就是,油腻,作料放的多,味觉效果的人工因素多,而天然风味少。我们从这点看出,其实以传统中国人的天性创造出来的文化,有那么一种人工渲染的气味,有那么一种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牺牲天然野性美的倾向。中国人从古代发明的那么多的繁文礼节,种种规矩,啥么“克己服礼”就是一种失真,一种生活上的不自然。跟中国人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中国人的社交实在是很复杂的事情。比如,我请你吃饭,你必然要假以推脱,其实去还是要去的。如果真不去,友谊从此受损。而在西方的生活当中,尽可以直来直去,并不需要这种虚情假意的作作。在比如,当有人夸自己,必然要自损两句,来达到所谓的“谦虚”,总之,和中国人打交道,向西方人那样轻轻松松,直来直去是看不到的。
这就归功于中国人在天性上不尊重人固有的那种天然野性,不自然,总想通过人工的渲染来掩盖天然的人性。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很多话不能直话直说,要掩盖。必要时候要编造一些假话,事是而非的话来掩盖啥么。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也是中国菜的特点,不天然,重后天人工的渲染,不尊重天然野性的美。所以说,从中国菜的特点,其实是可以看出中国人天性的一二的。

中国人通过用繁琐的规矩,虚伪的客套来达到与人交往的准则。对此我是深恶痛绝的。而西洋的菜肴,在烹调上,人工渲染的作法就远比中国菜来的少,比如,西洋菜都是简单的烘,煮,煎,然后轻松撒上一些调味品就可以入餐,没有象中国菜那样煎炒烹炸一大套东西。我吃西洋菜最大的体会就是,西洋的菜没有中国菜那种腻味,而且入口虽然味道不如中国菜那么重,但是总能够感觉到那种天然的味道,那种先天食品就有的那种野性的味道。这个事实就可以用于解释中国和西洋的文化,中国菜油腻,反天然,尚人工,中国文化遏制人性中那种天然的野性,好比那种刻意人工培育的方型的西瓜,将西瓜在方型的盛器内培育,强迫西瓜长成长方型。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那种椭圆型的本色。而西洋菜尚天然,不刻意苛求人工的渲染,好比那未上色的木器家具,给人一种天然的,不失本色的野性美。是的我认为,中国菜,中国文化刻意的人工渲染,后天苛求,使的中国民族的文化没有西方文化的那种体现本色的先天野性美。却反映了后天失真的那种效果。我认为无论这种效果有多好,都是一种可怕的损失,毕竟为了体现这种效果是抹杀了自然先天的本色。是一种后天的扭曲,是一种对事物先天美的破坏。

这就是我,通过分析中国菜,对中国人的中国民族特色的一个猜想。

美国都市化(1):大都会的兴起

送交者: qmh 2007年11月27日13:12:15 于 [史地人物]http://www.bbsland.com


不久以前,“大国崛起”成为人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探讨“大国崛起”这样的大题目时,人们自然把关注的热点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轰轰烈烈的事件和人物上,以及科学技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上。但不可忽略,近、现代以来的大国崛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深刻转变,包括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工商业大都会的兴起,便是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或承载体。现代大都会,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形式,也是现代经济生活和经济实力聚集和扩散的一种常态。建设现代国家,应深入理解现代大都会的形成过程,力求适应其变化,完善其发展。

(一)大都会地区的兴起
1860年以后,工业化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市场逐渐取代农村市场成为美国城市化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城市的结构和形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工作在城市,但是居住在城市以外的郊区住宅小区或郊区住宅城市。随著人口的逐渐外移,一些商业活动如零售商店等,也开始在新的生活小区出现,城市的商业活动呈现了向周围地位分散或者扩散的趋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也选择在城市郊外宽敞地区建立工厂和生产基地,形成了所谓工业卫星城市。郊区住宅城市、工业卫星城市和原来的中心城市,经济上是一体,社会、文化生活方面难分彼此,但是在行政上和法律界定方面往往各自为政。

美国政府意识到城市发展的这些新的变化,於是在1910年正式使用“大都会地区”(Metropolitan Area 或 Metropolotan District)这一概念来描述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1910年的定义,大都会地区主要指一个人口20万以上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受其直接影响的地区。1950年以后,大都会的定义不断有所变化,泛指在一县之内,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加上其周围地区。20世纪以来,美国城市人口具有越来越向大都会地区集中的趋势,全国绝大多数的工业、商业、和财富也都集中在大都会区域内。每一个大都会都是一个特定地区,甚至更远地区的金融、贸易、和工业中心,幅射、影响并带动一个相当广泛地区的经济活动。所有大都会地区的经济力量结合起来,影响并且推动着整个国家经济的运行与发展。

(二)城市帝国主义
19 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出现的城市大都会现像,有些学者称为“城市帝国主义”(urban imperialism)。城市帝国主义的一般含义,可以泛指在19世纪工业化时期,美国国内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包括城市面积、城市人口、城市经济和社会影响力的空前扩大,并逐渐在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和农业经济影响力日益缩小并衰落。

应用到19世纪60、 70年代以后新兴的大都会地区,城市帝国主义还有两层特殊的、具体的涵意。(1) 城市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涵意,专指美国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商业竞争和扩张,各个主要城市不断扩大其对周围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城市之间的商业竞争很早就有,在殖民地时期和美国立国初期,美国东部主要城市之间,特别是纽约、波士顿、费拉德尔菲亚、巴尔迪摩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每一个主要城市各有其商业势力范围。城市之间的商业竞争,不仅促进了城市本身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东部城市为了加强和西部农业地区的联系,曾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西进运动。19世纪中期美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如芝加哥、圣路易斯、辛辛那提等城市之间的商业竞争,也常常为同时代人和后代学者所津津乐道。

从传统上看,美国城市和周围地区的联系十分密切,城市总是在不断寻求扩大自身对于周围地区的经济渗透和影响。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型城市对于周围农业地区及中小型城市的经济生活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农业地区和中小城市经济又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大都会地区的经济生活,从而形成了许多很有实力的大都会经济区。19世纪运河和铁路,20世纪初期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全国现代铁路和公路网络系统的形成,使大都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和势力范围空前扩大。纽约、芝加哥、费拉德尔菲亚、底特律等许多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早已超出局部地区范围,成为影响全国工商业市场的经济实体。同时,大都会与大都会之间的交叉影响和渗透也很普遍,从来没有那一个大都会能够脱离其它市场包括海外市场孤立发展。有人形容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如同章鱼状的动物,四处扩张影响,发展势力范围。

(2) “城市帝国主义”在行政上的涵意,专指大都会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土地面积,赤裸裸地兼并周围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1854年,费拉德尔菲亚市与费拉德尔菲亚县合并,使费拉德尔菲亚城区面积一下子由2平方英里(5.18平方公里)膨胀到130平方英里(337平方公里)。1872年,匹兹堡市一次合并了周边地区11个小城市。匹兹堡市的市议员不禁喜形于色:[我们]匹兹堡不仅一气获得了数十家钢铁工厂、玻璃制造厂,以及其它许多工业企业,而且所有被合并的城市连一点债务负担也没有,实在令人喜出望外。匹兹堡市信誓旦旦地表示,凡是新近加入的城市都可以享受该市良好的消防设施、供水系统、医疗保健设备、城市建筑和景观,以及警察系统等市政服务。

1875年,芝加哥周围有大约50多个郊区城市。1889年,一些市郊城镇投票加入芝加哥,该城市一次增加了大约133平方英里(345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近20万人口。1898年,纽约市组织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兼并活动之一,曼哈顿、布鲁克林、王后区、斯坦顿岛和布朗克斯等五座城市合并,纽约市的城区面积一下子由44平方英里(118平方公里)扩展到299平方英里(800平方公里)。其中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人口在合并之时分别为180万人以上和110万人以上,通过合并,纽约大都会地区的总人口超过340余万。

1900年前后,许多中小型郊区城市开始积极抵制大城市的兼并活动。越来越多中小型郊区城市的居民选择保持城市自身独立,在行政、税收、和警察系统等方面与区域内部的主要大都市,或者中心城市分而治之,各行其政;在经济、就业、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则相互依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以后,在南方地区所谓“阳光地带”,后起之秀如迈阿密、休斯顿等城市仍然通过兼并手段扩大城市地盘。但在美国东部、中西部地区,城市兼并的方式越来越行不通。

尽管大都会城市在城市面积、行政区划方面的扩张渐渐停止,大都会地区内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活动范围却日益扩大,其影响力有增无减。在大都会地区,独立的中小城市,或者郊区城市、工业卫星城市等等,和中心城市共存,相互依赖。中心城市与郊区城市之间,郊区城市与郊区城市之间交叉影响,成为美国大都会地区的基本经济格局。

随着都市化的持续进展,美国国内人口越来越集中于遍布全国的大都会地区。1920年,美国25个大都会地区共有人口2813万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52%。其中纽约、芝加哥和费拉德尔菲亚3座城市的人口之和,相当于当年119座中等城市和608座小型城市人口的总和。1970年,大都会地区增长至243个,共约1亿3942万人,占全国2亿330万人口的68.5%。2000年,美国总计有10万人以上的大都会地区311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大都会地区便有61个。大都会地区的全部人口达到2亿2600万人,占全国2亿8100万人口总数的 80%。当所有大都会地区连成一片的时候,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农村,而是穿行在联绵不断的城市网络或者由城市组成的城市高速公路 (highway of cities)之中。

(三)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关系
美国的城市,除了曾经对农村影响和推动作用极大以外。另一个特点,是大城市对周围中小城市的带动能力比较强。中小城市人口、资金等 ?

大城市的工商业、人口聚集效应较强,曾经是美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工商业资源流入极少数大城市,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口源源不断地涌进少数大型城市的时候,城市内部的人口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并因此对城市的土地、住房、交通、通讯、水电、教育、医疗卫生,甚至工商业资源产生相应的压力。当这些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口、工商业资源流向人口多、市场大的大城市,势所必然。与此同时,为了缓和人口增加带来的各种压力,大型城市中一部分人口和工商业资源应有效地、合理地分散到周围地区。换言之,大城市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帮助周围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中小型工业卫星城市和郊区居民住宅城市(小区)三位一体的现代工商业大都会经济区。

在大都会地区内,中小型工业卫星城市,往往是拥有一、两种,或者若干种工业种类的较为专门化的城市。城市的经济活动比较单一,如果孤立于其它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之外,很容易萎缩、凋落。所谓的郊区住宅城市,以居民区为主,虽然也拥有一定的商业和工业活动,但提供就业的能力和机会有限。这样的郊区住宅城市,本来就是大城市的附庸,依靠大城市以及其它各类中小城市的就业市场和商业市场。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作为大都会经济区的龙头,为周围中小型城市提供资金、银行服务、人才和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交通、通讯和市场营销便利,大、中、小城市实行资源互补,以大促小,协调发展。

美国都市化的过程,有得有失。尤其随着郊区城市的蓬勃发展,一部分中心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工商业活动日渐衰落,城市贫困区广泛形成。类似情况,成为二十世纪困扰美国几乎所有大都会地区最为头痛的难题。

(四)结语
以中国人口之多,农村人口之众,如果单纯依靠大城市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提供和创造就业市场,恐怕不现实。发展中小城市,以中国大多数中小城市薄弱的基础和资源,又谈何容易。大都会地区的发展模式,则是一种较为合理、较为有效的大、中、小城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发展大城市,或者发展中小城市,如果把两者孤立、分割开来,就会失于片面。大城市的人口容纳、吸收能力强,但最终总会有一个限度。城市太大了,城市管理也会越来越复杂和困难。

发展大(中心)城市、中小型工业卫星城市、郊区住宅城市三位一体的大都会经济区,其目的不仅要促进一、两个大型城市的发展,而且要带动和搞活在一个尽可能大的区域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城市的经济发展。大都会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同时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扩大城市化的面积和范围,从而提升城市吸纳和接收农村剩余人口的能力,促进中国从农业国家向城市国家的转变。

许多大城市,喜欢或希望称自己为国际性大都市。每一个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对周围地区、周围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或者什么贡献?对提高一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又有哪些贡献?当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狄摩、新奥尔良、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等城市带动和影响了其周围大面积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有人想不承认这些大都会城市的国际地位也是枉然。其实,像位于美国内陆落基山脉的丹弗市,在19世纪晚期,其经济影响便已经播及周围方圆800平方公里以远的广大地区,为落基山脉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提供各种商业服务。作为美国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丹弗市(还有许多其它知名或者不甚知名的城市),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整体提高,在当时以及现在,是否被别人称为国际性大都市都是无所谓的。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城市,不会仅仅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发展,而是积极、主动地带动和影响周围地区,包括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区域经济实体。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将带动中国经济比较均衡、协调、全面的发展。只有带动、帮助中国经济和中国城市化整体水平的极大提高,国际性大都会的名称,自然会实至名归。

启明 2007.1.16.
(根据旧作简编04)

Top 5 storage predictions for 2008

Computerworld Australia 11/28/07

Sandra Rossi, Computerworld Australia

Hitachi Data Systems released its top five storage predictions for 2008, with data de-duplication rated the hottest and most innovative technology to hit the market since virtualization.

The company's ANZ managing director, Mark Kay, said data de-duplication will reach prime time in 2008 as IT managers discover the technology and its benefits.

He said data de-duplication can deliver businesses savings of 10:1, 20:1 and even over 25:1 in terms of storage backups, making reten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data for longer periods on disk a viable and attractive option. Hitachi predicts the death of network-based virtua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controller-based virtualization as it becomes a dominant approach to storage virtualization in 2008.

Kay said controller-based virtualization will provide a solid framework for extensions such as thin provisioning and dynamic tiered storage as these technologies also experience success in 2008.

"Looking even deeper into the future, Hitachi predicts that storage virtualization will be 'de rigueur' and the battles over where it should reside will be resolved," he said.

As the skills shortage worsens, Hitachi believes that it will reach a boiling point in 2008 whereby the effectiveness of storage operations will be severely impacted.

Kay said basic activities such as backup and recovery, DR testing and capacity management will be done poorly, if at all.

"Consequently, Hitachi predicts that we will see a shift in the economics of storage management as companies experience greater cost exposures to information risk, compliance, storage utilization and IT's responsiveness to business," he said.

"Off-shoring of storage administration activities will increase as a result of the skills shortage, but offshore organizations will face similar challenges." Kay went on to say that efforts to push business continuity and disaster recovery to branch offices and midsize businesses will continue in 2008,

He said there will be huge investments in disk-to-disk backup.

"This technology has already experienced huge success in the Australian market as organizations look to eliminate branch office tape changes and provide faster, more reliable restoration of data from backups," he said.

So what is the number one prediction for 2008? Kay claims data center problems will worsen before "going green" becomes mainstream.

"Many Australian companies have hit a wall in the data center, running out of floor space or reaching the limits of their electrical and cooling systems," he said.

" Hitachi predicts that this data center dilemma will worsen in 2008, forcing CIOs and IT managers to turn toward leaner, greener practices such as dynamic provisioning, data de-duplication, power-down and storage virtualization to rectify the problem.

" As such, Hitachi believes that green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central role in CIOs' project and budget planning in 2008."

One of the more obvious trends in storage in recent years is the battle between tape and disk.

Tape library revenue dropped more than 15 percent from 2005 to 2006.

Disk's ability to back up and recover data faster at a slightly higher premium than tape has made it the preferable way to protect data.

"The cost per megabyte of magnetic disk storage continues to fall, resulting in a perception that disk storage is closing the price gap with tape storage," according to Freeman Reports.

A recent report from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Group shows that 21 percent of the respondents backed up data to disk, 51 percent backed up to disk and then to tape and 29 percent backed up to tape only.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Top 10 IT Disasters

Remember Y2K? Though the millennium bug was not an IT disaster, it was a near disaster that affected the most number of people and businesses. Thus, Y2K made a list of the top 10 historic IT disasters.

The British online tech news service ZDNet.co.uk has published what it sees as the top 10 IT disasters of all time. Not surprising, the list is a bit European focused, but it serves as a guide to the major problems the IT world has faced.

1. A faulty Soviet early warning system nearly caused World War III. In 1983, a software bug in the Soviet system reported that the U.S. launched five ballistic missiles.

2. The AT&T network collapsed in 1990, caused by an error in a single line of code in a software upgrade. Some 75 million phone calls across the U.S. went unanswered.

3. An Ariane 5 rocket exploded shortly after liftoff in 1996. According to a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rticle, the self-destruction was triggered by software trying to stuff "a 64-bit number into a 16-bit space."

4. Two partners used different and incompatible versions of the same software to design and assemble the Airbus A380 jetliner in 2006. When Airbus tried to bring together two halves of the aircraft, the wiring on one did not match the wiring in the other. That caused at least a one-year and very costly delay to the project.

5. Navigation errors doomed two spacecraft sent to explore Mars in 1998 when one NASA contractor used imperial units and another contractor employed metric units in the space crafts navigation systems.

6. The British Child Support Agency's computer system operated by EDS overpaid 1.9 million people and underpaid some 700,000 in 2004, costing taxpayers over 1 billion pounds.

7. The two-digit year 2000 problem was more of a disaster avoided, except for the cost. Fixing the code, according ton one estimate, topped $825 billion.

8. When a Dell laptop exploded at a Japanese trade show in 2006, word of other laptop fires began to surface. Faulty batteries were blamed. Two recall programs for Dell and Apple cost battery maker Sony an estimated $185 million.

9. Some 500,000 British citizens discovered in the summer of 1999 that their new passports couldn't be issued on time because the Passport Agency had brought in a new Siemens computer system without sufficiently testing it and training staff firs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d to pay millions in compensation, staff overtime and umbrellas for the poor people queuing in the rain for passports.

10. Aviation officials grounded 17,000 planes earlier this year at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when a network card persisted in sending the incorrect data out across the network, causing a network failure. Nobody could be authorized to leave or enter the U.S. through the airport for eight hours.

ZDNet did not include disasters that resulted in any deaths.

Did the list miss any big IT disasters?

Here's one we entitled Prescription for Disaster, a report that tells of a disaster in the making in the $12 bill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British healthcare system.

Let us know below which disasters should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list.

Posted by Eric Chabrow on November 27, 2007

Networking Tips for Techies

by Allan Hoffman
Monster Tech Jobs Expert

Related Articles

* Networking Success
* 13 Networking Don'ts
* Network Everywhere

You've gotten the same advice again and again: If you're out of work, you've got to network.

Techies, like everyone else, often land jobs through colleagues, friends and other acquaintances. But how do you cultivate connections if you believe what you know -- rather than whom you know -- should determine whether you're hired?

For starters, you have to acknowledge just how essential connections can be to a job search. Consider the job histories of people around you as well as your own, and recognize how often techies find jobs through people they know. Connection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during economic doldrums, when employers are flooded with resumes and you need to stand out from the pack.

Decide to become a pro at networking, just like you're a pro at Unix or C++. "Networking is about building relationships, and it takes time to do it," says Patti Wilson, owner of The Career Company, a career management firm in Silicon Valley. "You've got to try all avenues. You network through industries, you network socially and you network with colleagues. It's never-ending."

Get started by following these hands-on tips:

Team Up

Form a study group or success team, a group of four to eight people working together on a weekly basis to motivate each other, build contacts, generate job leads and think through career decisions. You can build a team with former work colleagues, school classmates and acquaintances from special-interest groups (SIGs) or by contacting a local career center.

Success teams, an idea derived from Barbara Sher's book Wishcraft: How to Get What You Really Want, can help members establish goals for networking, such as identifying five new contacts over the course of a week. "It's been really good for moral support," says Wendy Desmonde of Menlo Park, California, of her participation in success teams.

Email

You shouldn't spend all of your networking efforts in front of a screen, but email lists can be one way to jump-start the process. Wilson facilitated an email list called the WednesdayJobGroup for networking and support. It has since expanded into the WednesdayNetwork blog, which she describes as "an online billboard for the group's talent."

Desmonde, for instance, has used the WednesdayJobGroup list, along with another run by her local synagogue, to make contacts. "It's a way of meeting other people with common interests, where there's a way to exchange job leads and career information," she says.

David Claiborne of San Francisco, former manager of client services for email marketing at now-shuttered Netcentives, recommends sending an email to everyone you know. "Friends, relatives, aunts and uncles -- tell them your situation." For Claiborne, one of those emails led to a connection with a COO at a startup; the company doesn't have a current opening, but the contact may help to generate other leads.

Non-Techie Groups

Think beyond your area of expertise. Churches, alumni groups, sports-related clubs and other groups organized around interests, from mountain biking to macrame, can generate contacts for your job search. Such groups have a distinct advantage: They're not dominated by other techies looking for work. To be successful, realize that you shouldn't focus too intently on generating immediate leads for job openings. Remember, networking is about building relationships.

"One of the things I personally find kind of fun about networking is the scavenger hunt aspect of it," says Desmonde, who worked in software QA. "You don't know where it's going to lead, but meantime you're making contact with other people."

Informational Interviews

An informational interview with a company manager, or even a peer, has several goals: gat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rm, garnering advice and developing a relationship. Don't be shy about requesting a short amount of someone's time. Many people, says Paul Greenblatt, a career counselor at the Career Action Center in Cupertino, California, see a 20-minute informational interview as "a really inexpensive way to give back" to their field by helping someone else. If you're nervous about the process, try it with a friend or former colleague first. "It's really hard to get started," Greenblatt acknowledges. "Start your show off-Broadway."

Remember, this person is doing you a favor. Don't go into the interview with direct questions like, "Do you have a job for me?" You're not interviewing for a specific job. "You're gathering inform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you're building a relationship," Greenblatt says.

ND 8

(记者 田 梦)今年8月,IBM在全球发布了其最新的企业协作平台Lotus Notes/Domino 8(以下简称ND 8),并将ND 8定义为“未来的桌面”。这样的定义
似乎让我们感觉到了些许火药味,我们不禁会问,“未来桌面”市场将会出现怎样的一番变革?桌面软件将要走向何方?IBM Lotus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1月8日,IBM全球副总裁、Lotus软件总经理Michael Rhodin来京,与本报执行总编辑孙定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企业需要协作软件

从本质上讲,ND 8是下一代的协作客户端,IBM已经将协作软件扩展到了企业应用的所有层面,这种基于开放标准的复合型应用也已经成为了IBM SOA的前端。

孙定: 可以说,2007年对于IBM软件集团五大产品线之一的Louts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8月份IBM发布了最新版本的ND 8,那么ND 8与上一个版本相比有什么重大的改进吗?

Michael Rhodin: 我们把ND 8称为“未来的桌面”,因为无论你的电脑是在桌上,还是在汽车里,或者是在任何触手可及的地方,协作软件都将为你的日常应用提供最大的便利。也可以说ND 8是一个个人门户,而更重要的是,你不需要支付全额的桌面软件许可费用。

我想说的是,ND 8所具有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子邮件本身,与Outlook不同,ND 8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电子邮件的客户端,从本质上说,它是下一代的协作客户端,IBM已经将协作软件扩展到了企业应用的所有层面。

在Lotus的第8个版本中,我们重新设计了客户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它将会变得更加现代化,因为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关于Web 2.0的技术和应用; 在应用开发方面,ND 8使用了Eclipse这样一种模式,使得开发变得更加开放了,而这也是IBM一直坚持的理念——将“开放”作为实现企业协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其中还包括了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就是“复合型应用”的概念,作为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客户端集成平台,ND 8将企业复合应用集成到了Notes用户的体验中,并在个人桌面上得以实现。

另外,刚才你提到,我们的ND 8是在今年8月份发布的,现在,我们已经对外宣布了8.01版会在明年1月份上市,在8.01版中还会有一些新的功能,包括更新的Web 2.0客户端,还有手机和其他移动手持终端所使用的邮件推送技术等。

孙定: 作为IBM软件集团五大产品线之一,Louts在IBM软件中所处的位置是怎么样的?目前Louts在全球的发展情况如何?能否介绍一下Louts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Michael Rhodin: 2007年第二财季,IBM软件部门的收入是48亿美元,比2006年第二财季增长了13%。IBM软件的中间件产品主要包括WebSphere、Information Management、Tivoli、Lotus及Rational,总体收入为37亿美元,比2006年第二财季增长16%。而IBM Lotus软件品牌在消息通信、协作软件与门户等领域都占有了很重要的市场份额,也是非常重要的利润来源。IDC报告告诉我们,Lotus Notes拥有了40%的协作市场份额,年市场份额与我们的竞争对手微软的51%越来越接近。

我可以自豪地说,Louts是IBM的旗舰产品,在全球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1.34亿。在过去的几年中,Louts一直是以双位数字的比例在成长,尤其是在最近3年,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而2007年对于我们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关于Louts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从整体来看,Louts在中国的增长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Louts在中国的发展更快。在国内,我们已经有130多家合作伙伴,我们正在把ND 8推广到不同的业务模式中,相信合作伙伴的数量还会不断地增加。

孙定: 我们都知道,IBM一直在倡导SOA的理念,也一直在推进SOA在用户当中的应用和普及,在技术上也做了很多开发和努力。那么,Louts与SOA是什么关系呢?ND 8又是如何来支持SOA的呢?

Michael Rhodin: Louts是一个协作产品,其中包括了Notes和Domino,除此之外,还有Sametime、Quickr和Connection等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基于SOA架构之上的产品,使用的都是开放的用户界面。而ND8所使用的Eclipse模式也是基于SOA架构和技术之上的,可以说,Louts已经成为SOA的前端。

另外,还要补充的一点是,用户在ND 8上就可以开发出一个新的SOA应用,企业用户可以把业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比如像ERP或者CRM这样的应用,整合到一个复合型的应用上,并形成一个共同的用户体验。



有SaaS更有活力

孙定: 在桌面领域,不可否认,微软的桌面软件产品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像Office等很受用户的欢迎; 此外,Linux操作系统
上的一些桌面产品也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喜欢Louts呢,原因何在呢?

Michael Rhodin: Louts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产品,前面已经提到,它不仅仅是一个邮件的产品。而是综合了很多其他应用,从业务的角度来看,用户使用Notes不只是为了E -mail,更多的还包括了工作流程方面的一些需求。所以,Louts产品受到了企业用户的更多青睐。

比如在ND 8中就包括了很多办公工具,能够支持用户在一个界面上创建基于开放标准的电子表格、文字处理文档、演示文件、电子邮件和日程表等。而邮件系统作为 Notes的最基本功能在第8个版本中也有所提升,增加了信息筛选和使用的便捷性,其中新的搜索工具可以让用户将搜索范围自动从邮件延伸到网络和硬盘文件。

孙定: 在最近这一两年中,我们看到桌面软件或者说是前端软件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这其中最重要就是基于Web的应用,像Google的Google Apps,还有微软的Windows Live,以及Adobe的一些产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Louts或者说是IBM有没有这样的计划和打算,做一些诸如像Web APP之类的开发,或者将来会不会有一些类似功能的产品推出?

Michael Rhodin: 在做出决定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清楚概念,首先,这是一种基于Internet来推送软件的业务模式,或者叫做软件的服务,这就是现在的一个新理念SaaS (软件即服务)。如果要提供这样的服务就要先做好准备,比如说Google,从商业模式来看,它是一家广告的公司,Google把很多东西推送到客户那里,目的就是为了卖更多的广告,以此挣更多的广告费。但是对于Louts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像政府的法律和法规,还有保密的问题,以及企业非常重视的安全性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我认为,可能相对小的公司采纳这种新技术或者说是新模式的可能性要比大公司更大。而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一种叫做“没有状态的服务”可能会被更快地推广应用,比如说网络会议系统,会议开始了,它不需要任何存储状态,会议结束后也不需要存储任何数据,类似这样的应用可能更适合SaaS。

最近,IBM就收购了一家叫做WebDialogs的网络会议公司,这是一家基于服务的公司,提供在线会议和协作服务,它能够将网络和视频会议合二为一。收购完成后,我们正在把这个服务进行全球化的推广,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市场和大型企业的部门级应用,我们的计划是在下一年的第一个财季向全球发布相关产品,其中也包括中国。

当然,在软件服务这个领域,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正在开发部门的研发中,或许明年会有更多的项目走进中国。

孙定: 据说现在已经开始有用户愿意把自己的数据放到提供服务的服务器上了,而不是放到自己公司的服务器上,像ERP和CRM这样的应用软件也在做SaaS这种商业模式,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潮流?从未来的5~10年来看,做软件会不会慢慢地变成做服务的模式,基于互联网提供关键业务的应用会不会越来越多?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会用,但在将来会不会变成一种主流?

Michael Rhodin: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根据不同的应用而定,其次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不同的规模而定。整体来讲,对于小型的业务和小企业来说,它们从基于软件的模式到基于服务这种模式的转变会更快,我预计在今后3~5年中,它们就会向这个方向转换; 但对于大的业务和大型企业来说,它们可能会用更长的时间去接受这种模式,当然,它们也可能并不能完全的转换,因为大型企业在安全性上有着特殊的考虑。

再谈“免费”与“标准”

孙定: 现在,桌面端软件还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免费”,微软已经多次说过,最终桌面软件是要走向免费的。实际上它的意思就是,提供免费的软件,然后通过广告获得收入。微软最近一两个季度在这方面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以前微软对于中国的盗版问题的态度是拼命想办法去封杀,但最近却停止了,并且一直在强调桌面软件最终是要走向免费的。请问你是怎么评价微软的这种变化?IBM在桌面软件方面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打算?

Michael Rhodin: 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微软有120亿美元的赢利是基于Office产品的,所以它们不可能长期免费给用户提供产品,因为这是它们赢利的基础。当然,如果微软免费提供这样的产品,我会替用户感到高兴; 而IBM现在已经这样做了,Louts Symphony是我们推向市场的免费办公软件。

Louts Symphony套件中包含了Lotus Symphony Documents、Lotus Symphony Presentation和Lotus Symphony Spreadsheets三个软件,提供了文字处理、powerpoint演示以及电子表格等办公内容,重要的是其可以免费下载使用。另外,IBM已经加入到了OpenOffice.org社区,除了在免费办公套件软件方面与社区展开合作外,还会在其产品中充分融入OpenOffice.org的技术。

孙定:微软一直在推它们的OOXML标准,很多公司都在反对,包括中国的相关机构也并不同意,IBM也推出了自己的标准。为什么格式标准这么重要,为什么这么多的公司都不同意使用微软的标准呢?

Michael Rhodin: 首先,OOXML并不是一个标准,因为微软想要在公布OOXML的同时,仍然控制OOXML。一个真正开放的标准应该是由大家,包括个体和群组来控制的,而不是由某一家公司自己来控制,所以00XML并不是一个开放的标准。

事实上,只有当微软真正把OOXML开放以后,才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出来。刚才提到,真正开放的标准是由个体和群组来控制的,我认为ODF就是一个真正开放的标准,基于ODF才能真正地脱离专有的工具,不同的工具之间才能够真正沟通。

而我们与OpenOffice.org社区的合作也将会促使OpenOffice.org技术创造出更多支持ODF的应用和解决方案。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和专业团体选择开放文档格式。

谷歌计划推出网上数据存储服务

2007年11月28日15:05
谷歌(Google Inc.)计划为用户提供一种将文件存储在硬盘上的新方式,这种策略将加速向基于网络的电脑计算处理的转变,并进一步加剧这家互联网公司与微软(Microsoft Corp.)的竞争。

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正在策划一项服务,可让用户在其服务器上存储他们想要保存在自己个人电脑硬盘上的几乎所有文件,如文字处理文件、数码音乐、视频剪辑和图像等。当用户在网上凭借密码登录后,他们就可以在不同的电脑和移动设备上浏览自己的文件,还可以与朋友在线共享。一名知情人士称,这项服务最早可能会在几个月后发布。

知情人士称,这家位于加州芒廷维尤市的公司计划提供一些免费存储空间,额外的存储空间将收取费用。具体的定价计划还不清楚。

除了已经作为电子邮件等服务的组成部分而推出的存储服务,谷歌发言人没有就网络存储计划发表任何评论。但这位发言人表示,“存储是令网络应用轻松融入消费者和商业用户生活之中的要素。”

谷歌的做法凸显出企业和普通消费者在电脑处理方面的变化。这些企业和消费者越来越多通过网络来获取存储在Salesforce.com Inc.、微软和谷歌等公司运营的大型电脑数据中心里的应用软件和文件。这类做法因家庭、办公室和数据中心之间的高速网络连接而成为可能,旨在缓解令用户头痛的技术问题,有时还会节省用户的开支。

还有一些公司也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文件存储服务,但大多速度太慢,无法满足企业和用户的需要。雅虎(Yahoo Inc.)“公文包”之类的网络存储服务要求用户进入一个网页,点开几个页面才能上传文件,还设置了种种限制。另外一些更为复杂的服务还只是小众产品。

谷歌的实力加上对提供便捷服务的重视令其有望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谷歌希望将自己与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在线存储服务区分开来,方法之一就是简化传输和打开文件的过程。知情人士说,除了基于互联网的界面之外,谷歌还试图让用户直接通过电脑桌面上传和操作文件,并让用户觉得这个文件存储器就像他们电脑上另一个随时可用的硬盘。

谷歌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数据隐私权、版权、增加存储容量的经济帐以及提供不间断服务的技术问题等等。未来几个月中,谷歌仍可能会根据新的进展来调整或搁置这项存储服务计划。

这一计划在谷歌内部被称为“My Stuff”,它可能会推动电脑应用向基于网络的处理转换,从而进一步挑战微软核心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业务。该项服务还可能影响家用电脑的支出和使用,比如说,用户可能不再需要购买大容量硬盘来存储和备份所有文件。

这种基于网络的存储服务的局限性在于,如果某人的电脑或手机没有接入互联网,比方说在飞机上的时候,就无法访问网上存储器,不过他可以事先将所需文件复制到笔记本或其他设备上。

对于谷歌而言,提供全面数据存储服务的一大好处是可能会吸引用户使用谷歌现有的服务,这些服务是Word、Outlook和Excel等Office应用软件包的竞争对手。

谷歌已经通过“Docs”文字处理、电子制表、演示工具及Gmail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工具向用户提供文件存储。用户可以将照片上传到谷歌的Picasa网络相册,后者提供1G的免费空间。用户还可以购买10G至400G的额外存储空间,价格为每年20至500美元。用户的Gmail和Picasa帐户可以共享这个存储空间,很快还将与Docs里的文件实现空间共享。

知情人士称,谷歌希望能通过一个小小的搜索框将新的存储服务同其他服务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无论用户是通过Picasa、Docs或是电脑上运行的某个程序访问自己存储的个人文件,都能通过关键词搜索到要找的文件。

微软副总裁克里斯•卡波塞拉(Chris Capossela)表示,公司认为用户既需要电脑上的软件,也需要基于网络的服务。他说,一部分客户不信任这种基于网络的存储服务,而如果谷歌的存储服务一开始不怎么好,就无法吸引用户使用其他服务。卡波塞拉说:“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如何尽可能地保护用户隐私。”

微软自身也推出了一项名为Windows Live SkyDrive的服务的测试版,有1G的免费存储空间。

还不清楚谷歌是否计划在其存储服务中播放广告。如果它选择加入基于用户文件内容的广告(就像它对用户Gmail电子邮箱里的信息所做的那样),可能会激怒隐私团体和部分用户。

许多企业对于在线存储数据有自己的规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法律事务专员凯文•班克斯通(Kevin Bankston)说,相对于只将文件存储在自己的电脑上而言,在基于互联网的存储服务上保存的数据隐私权受到的法律保护程度较低。

谷歌表示它认识到了人们对隐私权的担忧。谷歌发言人说:“我们当然是极其谨慎地处理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有各种安全措施来保护用户的数据,在这方面我们也有着良好的记录。”

除此之外,谷歌可能还要解决版权问题。允许用户共享音乐等各类文件可能引发版权方面的指控,该公司已经因其YouTube视频共享网站上的视频而面临此类指控。知情人士称,谷歌正与版权所有者讨论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并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知情人士称,该公司一直在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包括如何让存储服务天衣无缝地配合用户电脑上的其他软件,让人觉得它就像另外一块硬盘。

谷歌在2006年3月低调发布了一份文件,称其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存储用户的全部数据,如电子邮件、互联网历史记录、图片和书签等。这份文件提到了谷歌的一些尚未公开的举措,包括一个所谓的“GDrive”,并称这将帮助公司在与微软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Kevin J. Delaney / Vauhini Vara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美国医院剖腹产

猫眼看人-胆小鼠 2007-11-26

看了朝阳医院因为丈夫拒绝手术,而导致母婴死亡的事件,深感悲痛。我自己几年前也作为丈夫,陪同老婆到医院,也是急诊剖腹产,那种感受终生难忘。因为是在美国,各种情况与在中国完全不同,在此把过程简单写出来,以供各位参考。

当时离预产期还有几周,产前检查时,医生发现羊较少,建议立即住院生产,以防意外。于是,根据安排,第二天凌晨就到医院,医生给催产素促产。折腾了十个多小时,宫口仍未开全,医生决定剖腹产。我在开始进产房的时候,就问医生,可不可以不折腾了,直接剖腹产,医生的回答是,什么时候采用什么办法,是医生的职责,作为亲属,没有这个权利。我自己在临床干过十多年,虽然不是妇产科,但基本的医学知识还是具备的。听到这样的话,心中虽然不愉快,但还是接受了。

几次看医生,领教过美国医生,有些临床经验比我差很多,但说话都是牛气冲天。开始真的很气,后来认识了一些美国医生,也听到一些美国人看医生的经历,慢慢习惯了。美国人对医生非常尊敬,有关健康问题,都是把医生的话当圣旨一样。美国医生尽管说话不容质疑,但态度都很好,所有的医疗行为都按规范去做,很难听到医生违规的。在美国当医生不容易,学习时间长,费用高,竞争激烈。最后能当上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一旦出事故,自己的一切都完了,谁都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当儿戏。所以,在美国有时能听到医疗事故,但基本上是技术事故,很难听到责任事故。也就是说,美国医生的责任心很强,出问题一般都是技术水平不够造成的。美国没有医闹,医生能专心于自己的业务,不受别的因素干扰。就算遇到医疗事故,自己也不操心,全由律师负责。有纠纷,病人及家属和医生不会见面,也不需要见面。

医生告诉我要给我老婆作剖腹产,因为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努力,正常分娩的可能性很低了。只问我一个问题,对日期数字等有没有什么文化上的忌讳?那时离半夜十二点还差一个多小时,手术可能选择在之前或之后,所以问这个问题。我回答说,没有,一切按医生的安排进行吧。回想起来,除此问题让我选择,我根本没有任何对医疗作决择的权利,更没什么同意手术签字。

我和老婆一起进手术室,一起出手术室,真正的全程陪同。我站的位置就在主刀医旁边,也就是国内的二助的位置。说句实话,美国医生的操作水平真差,好多次,我恨不能一脚将医生踢开,自己上去操作。手术过程没遇到任何麻烦,如果在国内,这样的手术一般半个小时就解决。可我老婆却经历了一个半小时的手术,失血量达一千五百毫升以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切开组织后,遇到出血,国内一般是见到出血点止血钳就上去了,可美国医生看半天,血把周围都淹了,擦了再看,止一个出血点都要花几分钟。这种情况放在国内,早就被上级医生骂个狗血淋头了。止血钳下去后,国内打结一般两三秒钟就搞定,可美国医生双手在那里比来比去,半天一个结都打不好,比国内刚实习的医生还差。手术中看不下去的动作太多了,可我却不能出声,我没这个权利。尽管这样,美国医生也没什么错误,一切都象教科书上教的一样,规范得让人不可思议。看起来也不是不熟悉,别人也干了七八年了,助手也是三年的住院医。谢天谢地,老婆儿子都还好,也就没说什么。

手术完后,回到病房,一切交给病房管理了。直到出院,我都在陪同,所有的经历我都知道。后来发现美国的护士水平真高,超出我的想象,这个内容以后专门再写吧。

多伦多近三分之一家庭生活贫困

多伦多信息港 2007-11-26 22:32:43
周一发表的一份United Way报告发现,多伦多市将近30%,大约93,000个家庭生活在贫困中。

这个数字为1990年贫困率的近2倍,那时约有16%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伦多其它地区,安省以及加拿大其它地区家庭的生活水平整体上都比以前有所提高。目前,一对有两个孩子的夫妇,年收入在27,500元以下就算做贫困。

界定中等家庭的标准为税后收入41,000元,这个数字自2000年就没多大变化,但它比加拿大其它地区低1万元,比大多伦多其它地区低2万元。

国民收入在增长,国家经济健康发展,而这一切似乎都与这个加拿大最大的城市无缘。报告作者呼吁各级政府重视这个情况并做出相应对策。United Way同时建议多伦多周围地区的政治家们也要重视本地区贫困家庭不断增加的现象。“我们所关心的是省统计数字和国家统计数字似乎都显示贫困家庭在减少,而多伦多却不在这一趋势之内。” United Way of Greater Toronto的Frances Lankin说。“省统计数字掩盖了多伦多的真实情况,我们希望他们(政客)能够认识到必须为多伦多和多伦多家庭制定特别计划,真正改善多伦多人的生活质量。”

导致贫困家庭增加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多伦多的就业形势。许多全职工作都被没有福利或工作保障的临时和合同岗位代替。这又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多伦多没有共享到加拿大其它地区的繁荣经济,因此,越来越多的家庭债务增加,财务负担加重。

报告还发现越来越多的多伦多人开始寻求信用咨询,而因租客不交房租而想把他们赶出去的房东人数也在增加。据称省府正在考虑制定减少贫困的计划,而这份报告无疑会对它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做的同打击犯罪有关的一件事就是当我们首次设立青少年挑战基金(Youth Challenge Fund)时,我们特别关注多伦多,”省长麦坚迪(Dalton McGuinty)在周一说。“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现在想在安省其它社区推广。但是我并不反对实行有真正需要的措施。”

多伦多市长苗大伟(David Miller)也说他支持提高多伦多人的最低工资,但到目前为止,联邦和省政府都没有暗示多伦多将得到“特殊照顾”。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

精选食鱼

美国之音宋德成/纽约市卫生局于今年7月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有四分之一、也就是大约150万的市民血液内水银含量过高。纽约州政府的环保局立即与卫生局合作,继续追踪,结果发现,华裔的水银含量为2.64微克,比全国平均的0.83微克高出3倍;而在海外出生,也就是来自中、港、台者,水银含量又高于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当局因此于11月21日向华裔社区提出警讯。

*怀孕妇女要注意吃鱼

纽约市卫生局的注册护士南西.杰佛瑞说:“非常重要的是怀孕的妇女、或准备要怀孕的妇女、或喂母乳的妇女,都要注意吃鱼多少的问题。”

杰佛瑞解释说,如果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的水银含量偏高,可能增加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甚至导致大脑发育迟缓,造成学习障碍,因此,怀孕的妇女和6岁以下的儿童都要谨慎地选择鱼类,并且控制摄入量;至于成人,特别是男性就没有太大的影响。

根据纽约市卫生局所做的统计资料显示,纽约市民平均每周吃鱼一次,而在外国出生的华裔市民平均每周3次。

卫生局的食品专家卡洛林.布列登则说,河川和海洋遭受环境污染,使到鱼类--无论是淡水鱼或咸水鱼都一样含有水银,又因为水银会融入鱼身的各个部位,无论用甚么方法去处理都没有办法去除鱼里的水银含量。布列登说,即使是把鱼皮去掉也没有用。

布列登列出鲨鱼、马鲛、石斑、龙虾是水银含量高的鱼,而沙丁鱼、鳕鱼、三文鱼及蚬等是水银含量较低的海产。

*华人血液内水银含量高或与吃鱼多有关

环保局的食品科学家张彰华指出,在研究报告里,华人血液中水银含量最高,其次是非洲裔,再其次是西班牙裔,这可能和华人吃鱼的习惯有关。张彰华说:“中国人吃鱼的内脏,还有鱼肚、脂肪和皮的部分,水银含量都比较高。”

不过,张彰华也强调鱼本身有高蛋白质,同时含有奥米加三脂肪酸,对心脏也是很好的,不要为了鱼类含水银就不吃鱼。至于烹调的方式,张彰华表示,烤的方法最好,而且不要吃皮,不要吃鱼肚,蒸的时候不要吃蒸出来的汁,而炸是最不好的方式。

另据报导,纽约市卫生局官员强调,鱼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健康食品,汞浓度增高不会对成年人造成大的危害。然而,少年儿童、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妇女需要避免食用高汞浓度鱼类,例如智利海产鲈鱼、橙连鳍鲑和方头鱼,含汞浓度低的鱼类也要限量摄入。

卫生局的宣传手册中建议:食用汞浓度较低的鱼类,如鳕鱼、鲻鱼、扇贝和罐装白色金枪鱼,每周最多两餐六盎司;汞浓度更低鱼类,如蛤、虾、罗非鱼和鲑鱼最多吃五餐。

让长途开车不疲劳

DWNEWS.COM-- 2007年11月23日2:45:28(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多维消费综合报导/年底假期许多人选择开车出游,不过长途开车难免疲累,多维消费特搜罗可帮助降低疲劳、确保安全的小物品及方法,让你不因开车太久耗损元气,进而扫了游兴。

备妥舒适小物

驾驶座放置舒适的头枕、腰垫、颈枕等,可减轻肩颈压力、降低疲劳感。市面上贩售许多护颈枕,就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备妥各式音乐,最好不要是抒情音乐,以免犯困。饮料、小食,也可以让长途旅行更愉快,只不过要注意行车安全,边开车边吃有点危险,可以准备一口的零食或是口香糖。

还有开车前不要喝太多水,以免临时找不到厕所,或是遇到塞车时不方便而必须憋尿,增加肾脏负担、升高疲累指数,甚至造成膀胱炎。

检查五油三水

长途开车前,最好先检查机油、自排油、剎车油、动力方向盘油、齿轮油等「五油」是否在标准值内,并检查电瓶水、雨刷水、水箱水等「三水」存量是否足够,否则等到上路之后才发现车子出了问题,或是半路才加油、加水,会耗费更多精神跟体力处理车子的问题而游兴大减。

除了汽油之外,其它各油箱均附有油尺,只要拉出油尺就可以看出油箱内的油量是否足够。开车前需仔细检查水箱水、雨刷水、电瓶水的水量是否足够。

穿着轻便

前一天提早上床休息,让睡眠充足,长途开车者的服饰也以轻便为主,开车途中更能活动自如、无拘束。

地图电话不能少

记得备妥地图,手机电话要充电,现在很多汽车配有GPS,如果没有地图绝对不能少,要不到了陌生地方迷路,不但没了游玩兴致,安全也堪虑。还有车主手册,预防万一车子有问题时,你知道应该送到哪维修,打什么电话。

最后长途开车或久坐,常常会肩颈僵硬,腰酸背痛,这时可利用多次耸肩及腹式深呼吸来减轻酸痛。耸肩可以缓和肩颈之间斜方肌的紧张,腹式深呼吸可以达到缓和腹肌、骼腰肌及腰大肌等肌肉的紧张。不妨多做几次。腹式深呼吸的做法:鼻子缓缓吸气时,肚子缓缓胀大,慢慢吐气时,肚子缩小。这样就可以减缓疲劳症状啦!

国会动议OPT期限或增至29个月

倍可亲(backchina.com)美国国会两党参议员本月初向国土安全部部长切尔托夫提交动议,要求将在美国毕业的外籍留学生的实习期(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简称OPT)期限由现在的12个月延长至29个月,以缓解工作签证(H-1B)紧缺的现象。

据美国移民律师协会透露,国会两党的参议员日前联名向国土安全部部长提出延长OPT的请愿信,该请愿信得到十几位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立法委员的背书。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李伯曼(Joe Lieberman)领导了这次的背书签名倡议,随后参加签名的还有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人康尼(John Cornyn)、纽约州民主党人舒默(Chuck Schumer)以及其他16位来自两党的立法委员。

助外籍毕业生申请H-1B

在请愿信中,参议员们要求通过立法的方式,找到一项解决工作签证(H-1B)名额严重不足问题的长期办法。他们并重申,当前外籍员工签证的严重短缺,将会导致美国竞争力的丧失。他们并呼吁,立即将延长OPT的期限至29个月作为一项临时措施,以帮助那些最近从各大学毕业,但因受H-1B名额所限而未能申请到H-1B签证的外籍毕业生们。

纽约移民律师张哲瑞对此表示,OPT是为持有F-1签证的美国外籍学生设置,以便他们获取和专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一种工作许可。按目前的法律规定,每个学位的OPT期限最长为12个月。

由於H-1B签证名额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很多高学历高技术的外籍员工在OPT的12个月期限届满之后,便失去了在美的合法身分。如果将OPT的期限由12个月延长到29个月,将给外籍毕业生更长时间缓冲,以获得H-1B工作签证。

增加EB-2成功几率有利华人

张哲瑞表示,OPT期限延长将增加第二类优先(EB-2)申请成功的机率。他说,根据2007年12月的职业移民排期,在EB-2类别中,中国大陆出生申请人的截至日期为2003年1月1日。这样严重的移民倒退排期,造成很多F-1学生在不能确定自己在OPT之后能否获得H-1B工作身分时,很容易就放弃提交EB-2移民申请。因为,外籍学生如果OPT过期或者没有H-1B名额,便不能继续申请身分调整。

2007年11月24日星期六

一汽高层可能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19:58 经济观察报

一汽高层可能调整徐建一或将接替竺延风

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

  就在一汽奔腾(参数配置 图库)6MT在广州车展上意外低价上市的当口,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一汽高层可能调整,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吉林市委书记徐建一将接任竺延风的一汽集团总经理职务。“调令都快下了,年底或将公布”。

  记者致电一汽集团宣传部主任高原,其对此事未作任何置评。但一汽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在一汽内部早就不是新闻了。”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三大汽车集团中最年轻的少帅,竺延风功成身退,此次高层变动是否会带来新一轮的人事变动尚难预料。但可以肯定地是,竺延风留给继任者的将是中国最大汽车集团一直难以消化的自主品牌和国际化难题。

  竺延风九年

  对于竺延风,媒体和公众并不陌生,从1999年执掌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一汽集团至今,这位年轻的少帅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焦点。

  3年前,一句“中国汽车人要耐住寂寞20年”的实话,曾令这位少帅倍受指责,并成为一时话柄,但这一经历却令竺变得更为沉稳。

  竺延风掌舵一汽的9年时间里,通过一连串的兼并、重组与合作,使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一汽集团的脉络逐渐清晰。一汽从早期机制陈旧的国有企业逐渐变成国内强势的汽车集团。

  一汽网站资料显示,一汽集团拥有全资子公司30家,控股子公司18家,其中包括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在东北、华北和胶东、西南形成布局合理的三大生产基地,以及在国内汽车行业具有产品开发和工艺材料开发领先水平的一汽技术中心,资产总额1098.5亿元,员工13.23万人。

  而美国《财富》杂志近日公布了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一汽集团以187.1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再次跻身 “世界500强”,排名第385位。至此,一汽集团已连续3年入选 “世界500强”,相比前两年,2007年排名有大幅提升。

  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虽然至今一汽的自主品牌轿车仍在努力阶段,但接近竺延风的人士评价,“竺对自主品牌建设的愿望强烈。”其妻子正是一汽自主品牌轿车奔腾的第一位用户。早期奔驰的重卡项目曾主动找一汽接洽,意欲成立重卡合资公司。“在看透奔驰的强势技术和品牌可能淡化解放这个老品牌的情况下,竺延风拒绝了此项目,使得解放这个品牌至今长盛不衰。”上述人士透露。

  就在今年,竺延风还为一汽设定了自主品牌战略规划,一汽集团将在未来8年投入130亿元打造自主品牌,确保每年都有新款自主品牌车型上市销售。

  而对于竺延风卸任之后的去处,业内人士猜测:竺或将走上当初东风总裁苗圩一样的政治之路。

  继任者压力

  对于竺延风的继任者,目前被外界猜测最多的是现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吉林市委书记的徐建一。徐此前曾是一汽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党委常委。也有坊间传言,近些年在一汽表现抢眼的原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明也在考察范围内。

  但无论是谁,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一汽一直难以消化的自主品牌和国际化难题将给继任者带来不小的压力。

  自主品牌方面,有着50多亿品牌价值的红旗(参数配置 图库),虽然借力丰田,重走豪华路线,但豪华红旗已轰轰烈烈地宣传并销售一年有余,至今难见起色,甚至不断遭到“贴牌”的质疑。重新规划的奔腾品牌,虽然上升速度明显,但每个月2000多台的销售并不乐观。本届广州车展上,奔腾6MT的低价上市能否在今年最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为一汽添加良好业绩尚难定论。

  而一直为一汽在自主品牌销量上贡献漂亮数字的天津一汽夏利(参数配置 图库),由于受到今年小排量车市场下跌的影响,前不久发出的公告显示,其销量下滑严重,公司2007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较2006年同期下降50%-100%。

  即便是在一汽最为擅长的商用车领域,在北汽福田、重汽等企业的冲击下,一汽也已经不具备绝对优势。在1-10月的销量统计中,一汽商用车跌至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只是北汽福田的一半。

  在国际化方面,其在海外建红旗工厂的消息至今迷雾重重。仅能从其近期发布的将在墨西哥合资建厂,生产一汽经济型轿车的消息看出一些端倪。随波逐流的出口,并没有让一汽在海外赢得属于自己的品牌荣誉。

  对比上汽,通过收购韩国双龙项目,上汽已经拥有海外工厂和品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龙已经走上了发展轨道。

  而在上汽的自主品牌方面,虽然同样是外国血统,但单纯的资本运作并没有让荣威过多遭到品牌上的诟病。资金雄厚、国际经验丰富的上汽,近一年多对荣威的宣传势头更是盖过一汽红旗等自主品牌。而一旦上汽、南汽合作成功,上汽集团在自主品牌上的优势将明显加大。

  在财务数字上,一汽虽然在销售收入上并不吃亏,但是,其集团利润率只在5%左右,而上汽达到了9%以上。并且,一汽的利润来源过于依靠奥迪品牌,利润结构不够合理。可以说,一汽在综合竞争力上,已经处于上汽的下风。

  作为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这样的尴尬显然成为继任者的难题。

  但业内人士认为,多年的厚重积淀,已经令一汽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一旦将资源充分利用,一汽在上述两方面的优势仍然可以体现出来。不过,越是这样,继任者的压力恐将越大。(王秋凤)

下载YouTube视频

1、
http://javimoya.com/blog/youtube_en.php
这个网站里贴入网址(注:这个网址是是那页上显示的那个"URL"后面的网址,方法2里改的那个链接也指的是这个;不是浏览器地址栏里的地址),就会生成video的下载链接,下载完后,将video后缀改为.flv,再用播放软件播放。我个人是觉得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啦

2、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改get_video.php
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 ... e=1&t=t&f=b
修改为
http://www.youtube.com/get_video.php?video_id=-hmqomuabyQ

将修改后的链接贴到下载工具上就行。

3、
首先,打开YouTube的你要看的那个页面,然后完整地播放一遍。

第二步是,打开IE缓存文件夹。
不会的人,请首先打开C盘,选择Documents and Settings,然后选择你的用户名的文件夹。然后在菜单里选择工具,然后选择文件夹选项。接着选择查看,在高级设置里面选择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然后确定。这时,你会发现在文件夹里多了几个隐藏文件夹,其中包括一个 Local Settings,打开,就会看到Temporary Internet Files文件夹了。

第三步,找到从YouTube网站上缓存下来的PHP文件。
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个Temporary Internet Files的文件夹里,将文件按照大小排列,你会找到来自YouTube网站的php文件,大小约为几M。把它(们)复制到你想要保存的地方。例如:我的文档。

第四步,修改文件名。
把之前的那个PHP文件的扩展名改成FLV
================================================
这三种方法下载完之后,都要把后缀名改为.flv,再用flvplayer播放,这播放器很好找,网上一搜就能搜到
或者用CinemaForge将.flv格式转换为wmv格式,wmv比较常见嘛,我一般都是这样做。不过用CinemaForge有个缺点,就是转换之后无法拖动时间,不知道flvplayer可不可以,反正大家觉得哪个方便就用哪个吧
CinemaForge下载地址:
http://www.download.com/CinemaFo ... 0.html?tag=pdp_prod

http://www.download.com/CinemaForge/3000-2169_4-10373646.html

大蒜的健康吃法

"有大蒜的地方,就没有医生"

为什么说"有大蒜的地方,就没有医生"呢?大蒜在很多人眼里只不过是不起眼的调味品而已,它的作用怎么能和医生相比呢?其实这都是因为大蒜有抵制人体多种疾病的作用。若经常食用大蒜,人们就不容易生病,所以医生可以说是毫无用武之地了。

古印度人认为大蒜可以增进智力,保持体力。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将大蒜当作做菜时不可或缺的调料品。此外,还用来提高体温、治疗头痛、赤痢等。由于大蒜具有杀菌的效力,它还成了中国古代军队的军粮之一。在欧洲,早在罗马时代,大蒜已是将士们的日常必备食物,他们相信吃大蒜能使身体强壮,变得勇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政府把大蒜榨出汁来再加清水,涂在绷带上,用来敷裹伤患,因此而挽救了数十万名伤员。

以上种种都说明大蒜具有不可忽视的医疗和营养作用,那么一颗小小的蒜头里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东西在发挥作用呢?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大蒜集100多种药用和保健成分于一身,其中含硫挥发物43种,硫化亚磺酸酯类(如大蒜素)13种、氨基酸9种、肽类8种、甙类12种、酶类11种。就是这些成分聚集在一起,给人类的健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罗福斯的夫人艾莲娜女士已有80多岁,但她看上去还保持着40岁女性一样的风采。当有人向她请教健康保养秘诀时,这位漂亮的夫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说道:"我的健康秘诀就是每天食用大蒜!"就是这句简单而自豪的话,让美国在很长时间内掀起了食用大蒜的热潮。

小知识:

首先营养学家建议,大蒜最好不要加热吃,因为大蒜中的大蒜酶极其脆弱,在加热过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影响了大蒜辣素的生成。大蒜中含的硫化物有种特殊臭味,常让人难以接受。改善方法是先将大蒜切碎在室温放置10分钟,在这一过程中,大蒜辣素和硫化物等活性成分大量生成,同时抗癌成分也大大增加。此时,即使加热食用,效果也很不错。这样大蒜酶就会被"激活"启动,大蒜辣素和硫化物等活性成分与抗癌成分产生得更多,然后再加热食用。其次,在翻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油。如果失去油的"保护",捣碎后大蒜中的大蒜辣素和硫化物极易挥发到空气中,这样的大蒜食用起来,效果就会差很多。所以,在这里建议大家,捣碎的大蒜若熟吃则只有在油中炒过才能实现它的最大效用。

在美国“唯有读书高”吗?

本文由 小魔女 在 2007-11-21 07:57 发表于: 倍可亲.美国 ( backchina.com )

  偶然在网上与大陆的亲友聊天,不时被对方追问在美国读书的种种问题。下线后,在感叹国人赴美留学的热情依然高涨之余,我忽然想把这些年自己在美国读书的一些想法和经历总结一下。

  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深受孔老夫子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仍然普遍被国人奉为成功的圭臬。故中国人自幼就被家长和老师耳提面命地教导说要好好读书。

  如今富庶的美国仍然执世界科技之牛耳,走一条到美国留学然后申请工作和定居的学术之路,仍然是以理工见长的年轻国人心中熊熊不灭的火焰。

  但那些在美国读书的来自大陆与港台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才博士学位到手后,却发现美国远不是心目中那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土。由于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博士产自美国(不计美国“巴灵顿”式的“野鸡博士”),原产自其它国家的博士又争先恐后地赴美国作博士后研究,加上美国这几年高科技泡沫破灭、经济不景气,以致连美国也吸纳不了这么多来自全球的高科技人才,所以美国每年都有许多博士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况。

  无奈之下不少博士被迫再去做博士后研究,而且一做又是好几年,中途不乏转业再做其它的,甚至被迫“沦”为家庭主妇、煮夫。这真是人才和资源的最严重浪费。

  前段时间那位在加拿大因长期失业愤而自杀的毕业自中国清华大学的双料博士,许多人责怪他智商高、情商低,心理承受能力差,但谁又真正了解他经过了这么多年高强度的寒窗苦读后,内心的痛苦与失望呢(人生近一半的年华,而且是最好的年华都耗费在学业上,到头来却是一场空,谁又能真正泰然处之呢)?有人将 Ph.D.(博士学位)戏称为“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性的脑损害),真是入木三分。

  美国的博士过剩,还因为崇尚学术自由的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诸如“博士培养X年规划”之类的人才培养规划。教授们对招收博士生的数量有很大的自主权。只要教授手中有研究项目、有经费,就需要有高素质、低报酬的人才替他/她兢兢业业地干活。有的项目可能一干就要好几年,还不怕这些人才中途撒手不干。

  到哪儿去找符合以上各项严苛要求的人呢?对,最好是博士生,或者称之为超级学术蓝领更确切。至于博士生毕业后的出路在哪儿?对不起,这可不在教授们的考虑和管辖范围之内。

成都往事

23集
主演:于娜 沈佳妮
导演:罗雷
介质:HDVD
碟数:4
语种:国语
出版:齐鲁音像出版社
ISRC:CN-E22-07-0330-0/V.J9
产地:中国大陆

这是一个关于成都的另类往事,讲述三代女人在嫉妒与谋杀、忏悔与复仇、阴谋与掠夺中凄美隐秘的纯真之爱和不伦之恋,绵延五十年的恩怨殃及三代人的情仇。

老公馆的主人梅冰心意外身亡,却留下一份令梅冰心的女儿钟希愤怒,令孙女天心好奇、令保姆方妈十分反常的离奇遗嘱。前来处理遗产的蓝正洋的到来,在钟希的女儿天心与方妈的女儿小蓉之间引发了一场爱情战争,他在继承老公馆的时候却发现,在貌似平静的老公馆中隐藏着一个深埋了数十年的秘密,而在一个失踪了几十年的孩子身上,似乎还流传着蓝家的血脉……

2007年11月23日星期五

台湾少年「火星语」

台湾七年级生(1981-1991年间出生)爱用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


起床失败--睡过头
蛤蜊不开--自闭
抓娃娃--堕胎
中油--中国无业游民
皮卡丘--很会放电
小密马--外面偷养的马子
前凸后翘--小腹前凸,小腿萝卜后翘
史努比的弟弟--stupid(笨蛋)
撇条--上大号

我要去大使馆上班啦!--上大号
校花--校门口卖豆花
蛋G--当机
大刀--狠会当人的是大刀老师
泡面--大补帖(盗版光盘)
大船--正牌女友
船长--搞外遇的人啰
小船--外遇女友
台客--指很俗的人
技安妹--长的丑又胖的女生
陈经理--猪头
打铁--凸槌
免持听筒 --自言自语
撒切尔牌的啦~--菜市场卖的啦(台语发音)
3p--pig猪+poor差劲+proud傲慢
好麻薯--how much(多少钱)
史努比--死路边
很S--很拐弯抹角
解high--讲话很冷
天王--天生的王八蛋
爱心--爱钱又没良心
进香--抽烟啦
人类--人渣+败类
无言独上枝头--没有话和你这猪头(枝头)讲
保0--无聊(boring)
八点半--爱你想你(20:30)
乳牛—靠(cow)
柯南的表哥--虎烂(唬)
电话--欠人打
欧氏宗亲会--欧巴桑(老太婆)和欧吉桑(老先生)的集合名词
子宫外孕--怪胎
通心粉--虚有其表(没内在)
松下问童子--你老师咧~
金排球(台语发音)--真难笑
炮友--泡茶请朋友
打炮--打牌泡茶
方块酥--卫生棉
苹果面包--卫生棉
早稻田--快要倒的商店
辣马--漂亮小姐
小明--车祸界的常客
小白--白目
给你彩色笔--给你颜色瞧
单脚拉屎--危险(dangerous)
趴趴熊--懒人
插旗子--把风
补血--胡扯(Bullshit)
水面--自以为很美丽
给你HangTen--踹你两脚
超级双频--超级平胸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花木兰--没长胸
潜水艇--没水准
等一下--你骚货啦(你稍后啦)
上午场--打Kiss
手提箱--成绩拿丙等
小阿姨--长得很正点的女生

小桃子--很正点的女老师
小笼包--装可爱
搓麻糬--交女朋友
很闪--很嚣张
耍败--没二下就搞砸了
洗胃--喝饮料
泥巴--妈的(英文发音MUD)
茶包--麻烦(英文Trouble 的音译)
火车--比机车更机车
围炉--打群架
油条--很花的男生
烧饼--很骚的女生
哈姆雷特--太高深了、听没懂啦!
柯林顿--K你一顿
皮卡丘的弟弟(或妹妹)--皮在痒
815(台湾有一种油漆名)--粉擦的很厚的女人
Doctor Lu --很鲁(烦人)的人
FBI--粉悲哀
taxi--太可惜
S.G.B--神经病的台语(英文)
O.P Site--挖鼻屎
UKLM--幼齿辣妹
PMPMP--拼命拍马屁



大陆的少年流行的语言是什么呢?

很想了解一下哩!

因为套句现在台湾年轻人的用语~~~~~~~~
"这是一定要的啦!"...

2007年11月22日星期四

中美文化反差

本文由 kent 在 2007-11-20 15:20 发表于: 倍可亲.美国 ( backchina.com )

“ 我相信这是每一个认真为中国文化求出路的人,说得更狭小一点,每一个认真要在现代世界里做人的中国人,多少会发生彷徨的一个课题:我们是维持着东方的传统呢?还是接受一个相当陌生的西洋人生态度?东方和西方究竟在什么东西上分出了东和西?它们的白天是我们的黑夜,它们的黑夜是我们的白天?它们的黑暗时代是我们唐宋文采,它们俯视宇内的雄姿是我们屈辱含辛的可怜相?历史会和地球一般有个轴心在旋转,东西的日夜,东西的盛衰是一个循环么?我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光明?这光明又是否全盘西,或是全盘东?这又会成什么东西?”

这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上世纪40年代首次访问美国时发出的慨叹。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为一个文化人,我还是在苦苦思索费老提出的这个问题。由于在美国的一年半时间,我多半待在大学校园,接触的几乎都是普通的美国人,因而难以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但从日常生活中我还是感觉到了中美在诸多方面的截然不同。

美国人初次见面往往会自我介绍或直接问对方的名字。当他们问你的“Last name”(直译为“后一个名字”,意为“姓什么”)时,初来乍到的中国人常常容易错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因为美国人的名在前姓在后,和咱们中国人正好相反,所以一不留神就可能答错。

我们描述方位,习惯于从大到小,比如我在中国时名片上印的单位地址是:“中国 北京市 东城区 海运仓胡同 2号”。而美国的说法却是从小到大,比如我在美国时名片上印的住址是:“1205 University Ave. Columbia, Missouri, USA”,如果按英文顺序翻译成中文就是:1205号 大学街 哥伦比亚市 密苏里州 美国”。信封的写法也正好相反的,我们的规则是第一行写收件人地址,中间写收件人姓名,最后一行写寄件人地址和姓名。如果给美国人写信,那就得倒过来了: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写在上方,下方写上收件人的姓名和地址。

类似这种反着来的叫法还很多。比如位列北美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英文叫做“Lake Michigan”,直译过来就是“湖密歇根”。分数的读法也恰恰相反,比如3/5,我们是从先读分母后读分子,叫做五分之三,而美国人是从分子读到分母,英文的说法是“Three fifth”。我女儿在国内时学过分数,到美国上学后曾为此困扰过一阵。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晚辈取名一般和长辈的名字拉开距离,如果名字相似,会被误认为是同辈,那是不敬的表现。在古代,谁的名字要是和当朝皇帝的名字有一个字一样,便是大逆不道的。然而,我发现有些美国人的名字居然和他前辈的看上去很像。比如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全名是“George W. Bush”,而他的老爸、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叫做“George Bush”,小子的名字比老子的只是多了个“W.”。美国人认为,晚辈和前辈的名字有重复之处,不仅不是不敬,反而是有纪念家族荣耀的含义。我的中学同学吴卫东在美国生活了20年,他在给孩子取名方面更认同老美的方式。他的第一个宝贝儿子的名字和爷爷的名字只是中间一个字不同,卫东说这是为了纪念他已故的父亲。

在对身体的审美观念上,中美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过去,我们以胖为美,认为那是有福气的表现。现在许多人吃得好了,也开始接受老美的观念,纷纷加入减肥的队伍。但是,在肤色方面,我们和美国人的看法依然截然相反。中国人以白为美,有些女士经常涂抹“增白霜”,见到阳光还要拿伞遮着。而美国白人则喜欢棕褐色的肤色,认为那是健康、富有的外在标志。有钱有闲的人可以躺在海边的沙滩或游泳池边,尽可能地裸露身体让太阳曝晒,于是皮肤就黝黑黝黑的,看上去和中国的劳动人民一样(见题图)。而那些没有机会出外度假晒太阳却又渴望有棕褐色皮肤的白人,也可以有速成“变色”的办法。在我住的社区对面,有一个美容店(右上图),取名叫“Tan”(意为“棕褐色或日晒后的颜色”)。我曾经好奇地上那儿看过,原来里面是一间间小淋浴房,人进去接受某种液体的喷洒,不到一分钟就变色了(见下图)。这种人造的肤色只能保持一个星期。也就是说,每周都得来这儿喷一次,每次的收费是10多个美元。一位中国嫁给老美的中国女士称之为“这是美国穷人的‘虚荣’”。


在身体暴露方面,中国男人比女人的自由度大多了,夏天光膀子穿裤衩在外乘凉的男士并不少见。在中国的游泳池,男士穿的一般是三角裤,身体暴露的面积比穿游泳衣的女士多得多。而在美国游泳,女士穿的多半是“三点式”泳装,而男士们穿的都是接近膝盖的短裤,遮盖的面积比女士还多。有一位中国学者穿着国内带来的三角裤上学校的游泳池,结果引来了人们异样的目光。后来这位老兄只好去买了美式泳裤。

美国女人平时打扮比较性感,有的半个胸脯都隐约可见。但是,在医院检查身体时,她们十分强调身体的隐私权。我太太在美国的医院上班过,给妇女检查乳腺时,在场的医生必须经过患者的同意才能留下。而在中国的一些医院,医生给病人打针,往往不在乎诊室内是否有其他人在,拉下病人的裤子,就往屁股上扎针,根本不顾病人的隐私。


再来说说住的习惯。一般来说,美国富人住郊外,穷人才住市内。首都华盛顿到了晚上,就成了黑人的天下。在中国,越是靠近市中心房价越高,所以住在闹市区的往往是有钱人,而低收入者多半住在市区的外围。当然,现在中国一部分富人的观念也在和美国接轨,在有了私家车后,开始撤离喧嚣的城市,搬到郊外去过清静的生活。


最后说说美国人对公众人物和法律的看法。他们提到法律时往往都有一种敬畏感,在行动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谈到总统等公众人物,有时反而不屑一顾。美国喜剧中心电视台播放过一部叫Lil''Bush(《小小布什》)的系列动画片,明显是拿现任总统和他的班底开唰(见右图)。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心人物是小小布什(原型是现任美国总统)、小赖斯(原型是现任美国国务卿)、小切尼(原型是现任美国副总统)和小拉姆斯菲尔德(原型是美国前国防部长)。小布什的爸爸乔治先生(原型是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是美国的“CEO”,妈妈是“第一夫人”芭芭拉,他还有个极笨但是几乎坚不可摧的弟弟小杰布(原型是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其剧情表现的是在老布什当权时代小布什班底发生的千奇百怪的倒霉事。美国人都知道这电视剧纯属搞笑,没有人把这当真,布什家族自然也不会去找剧作人麻烦。反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领导的地位往往至高无上,自古以来就是权威的象征,而国人把法律当儿戏的却大有人在。

当然,中美文化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在对人性的认识上。多数美国人相信《圣经》上说的,人生下来就有原罪,人无完人,所以要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中国儒家文化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变坏是周围环境的缘故,所以强调人要自律。这种对人性的不同认知,最终导致了东西方在政治制度上的分野。

印度工程师为什么强?

信源:天下杂志|编辑:2007-11-22|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却是全球软件人才的培育重镇,贫穷的印度,

凭什么培养出全球炙手可热的软件工程师?怎样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一出校园就展现竞争力?美国有三分之一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十五万印度人势力深入硅谷,已不是新闻。美国的高科技人才工作签证(H1-B),将近一半是发给印度人,剩下一半才由其它数十个国家瓜分。贫穷的印度,凭什么培养出这样充沛、素质又令人觊觎的软件人才?答案是教育。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印度成为软件人才的摇篮。

没有选择题的童年

问印度工程师为什么他们软件强,第一个答案一定是:「我们数学好。」

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逻辑,能力一致。印度教育首重数学。「从小我们就有好多好多数学功课,」年轻的工程师木塔卡(T.Mutatkar)笑着说:「老师曾教我们不要抱怨,谁教数学是印度人发明的。」印度人不但发明了数字及算术,还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数学定理,如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π。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贵。观察印度的教育,他们对逻辑思考的培有一套独特的理念。「我们从中学开始,考试就很少选择题,」西藏血统印度长大、最后在台湾念大学的札西格勒说。那怎么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运动,「请分析这个运动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对印度的意义,」札西格勒有些得意地说:

「你必须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才写得出来。」老师评分,是看学生如何运用史实,分析、推论是否合理,「没有标准答案的,」札西格勒补充。老师的负担当然增加,对学生却是用心良苦。「我们不要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选一个答案,」海得拉巴信息科技学院行政长拉曼(M.Raman)解释:「我们希望学生多做完整的思考。」而从小习惯写申论题的札西格勒,来台湾念政大企管系时,最不能适应的,就是「选择题」。「大学还考选择题?」他诧异地问。印度软件工程师分析能力不单用在「写」,还用在「说」。「很会说话」是他们和台湾工程师最大的不同。

把竞争力说出来

台湾工程师多半「沉默寡言、多做少说」,印度工程师却可以侃侃而谈一个小时,依然神采焕发、黑黑的脸庞眼睛发亮。而且不得不承认,他们言之有物,条理分明。这竟也是软件教育的一部份。印度工程学院多半有一门课:沟通技巧。「我们要不断上台演讲,」海得拉巴信息科技学院大三学生普拉卡西笑着说:「刚开始紧张得发抖,现在很习惯了。」透过一次次公开演讲,学生渐渐学会如何清楚表达意见,如何快速切入重点,更重要的是,态度要落落大方。「这是维系客户的关键能力之一,」软件公司Snowbit 助理执行长阿加渥(R.Agarwal)指出:「你要能沟通,才能厘清客户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户才会对你有信心。」

换言之,学生不但要培养竞争力,还要学会「把竞争力秀出来」,让别人一目了然。印度软件产业风生水起近十年,产业日臻成熟,软件公司水准也趋于一致。这时候要抢国外大客户,比的就是「人」的竞争力。业界的竞争既激烈又现实,这种氛围,也早已渗入校园。美国《商业周刊》,曾报导印度最顶尖的孟买科技学院「最恐怖的教授」。他给全班最高分者A,第二高分者B,剩下的全部是C、D、E。教授告诉学生:「今日我用这样的方式磨练你们,就是要你们未来遇到竞争者,绝不可以被比下去。」高度竞争压力下,学生们个个想脱颖而出,夜夜挑灯苦读。「一个礼拜读七天,我们没有周末的,」他们异口同声。问他们有没有时间约会?答案是:「如果今天要约会,明天就得念两倍书补回来。」为什么愿意长期在高压下苦读?动力是什么?「为了钱,」一个学生直截了当地说。在印度,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薪水,是平均国民所得的十倍以上。功课好的,可以进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这是改善生活的快捷方式,」木塔卡说。

他自从考进信息系后,经济状况并不好的父母逢人就炫耀,「还有人来说媒,」才念大学的他笑着说。这种「天将降大任」式的培育下,学生进入职场多半可以立刻上线。学校、产业一家亲除了学生自己够用功、专业能力优异外,印度软件教育还有一项特色,就是与产业互动非常密切,学生对新技术的发展完全不脱节。这也是硅谷特别偏爱印度工程师的原因之一。学生和产业互动有多密切?可以从海得拉巴信息科技学院中,学生雷地的学校生活中看出来。雷地今年大三,这学期修的课中,有三门是「业界老师」开的:IBM 开的「电子商务最新应用」,甲骨文开的「数据库软件」及摩托罗拉开的「通讯软件」。全部是各公司的拿手领域,教的也是最新的技术发展。系上二十七位老师中,有十六位是业界老师(在业界工作的博士),比「正规教授」还多。雷地另外选修了一门「网络架构」。这门课很特殊,是学长们向学校建议开设的。「欢迎学生告诉我们他们想学什么,有求知欲才会有进步,」行政长拉曼微笑说。拉曼认为,学校的责任是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对科技有充分的接触(exposure),才会激发强烈的渴望,探究科技最新发展。而学校的策略,就是运用业界的力量,欢迎业界设立校园实验室,二十四小时开放给学生,夜间并由学生担任管理员。雷地在众多实验室中,选了摩托罗拉的实验室工作,因为他对通讯很感兴趣。

摩托罗拉提供通讯软件平台,「可以整夜窝在实验室,在平台上试写软件,真是非常过瘾,」雷地笑得很开心。讲到暑期实习,雷地笑得更得意,因为他去年暑假的实习,是在美国纽约。「我第一次出国喔,」雷地忍不住透露。美国一家电子商务软件公司EXCEED,想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提供两个名额给学生赴纽约总部实习,当然也希望他们毕业后加入。是否加入,雷地笑着说会考虑。但说到实习的收获,他神情转为稳重:「要开发一个电子商务软件,我们在学校多少有学过;但要实际去维持它,若不是这次实习,我不会知道有这么复杂。」密切的互动下,学生、学校、业界,串起一个共存共荣的循环体系。业界提供丰富的资源,学校搭桥运输养分,学生尽情吸收。学生毕业后投身业界,把当年吸收的养分回馈产业。「整个循环要快速、有效率,才能追上科技发展的步调,」邦加洛信息科技学院教授迪内夏(K.Dinesha)指出。几位台湾资工系教授,在听到印度这个「循环体系」时,都表示「的确会对产业发展有帮助」、「知道很重要」,但因为许多原因,在台湾很难落实。首先是「业界老师」难实现。说穿了,就是供、需都有问题。以供应面来说,执全世界技术牛耳的,多半是跨国企业。但这些外商公司在台湾多半是业务导向,鲜少有研发中心,遑论派专家

进学校授课。而本土企业纵使有意愿,学校严格的把关却又导致无法成行。「我们对教师的审查可是『三级三审』:系审、院审、学校审,」交大资工系副系主任陈耀宗笑着比喻,他随即正色道:「审查标准还是看论文的数量。但业界的人哪有时间写论文?」贝尔实验室出身的他,一再肯定「业界老师」的重要性,然而也承认,要改变现状有困难。那么进入产业实习呢?国内最早推动「专业实习」的元智大学资工系,系主任刘如生非常坦白地说:「很多厂商抱着『利用』学生的心态,不是教学生、帮助学生,」他感到失望且忧虑。但他也庆幸还有像工研院、资策会等对学生很有心的单位,希望企业也能同样珍视产最重要的资产—人才。

产业导向的隐忧

与产业密切互动,固然创造了今天印度软件人才的优势,但也埋下了隐忧。

「产业看三年,学校看十年」,这是技术研发的普遍共识。「太过产业导向的学校课程,长久下来,学校的研究会丧失前瞻性,」印度德里科技学院信息系主任库玛(M.Kumar)一针见血指出。然而,综观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却是大力扶持「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成立,提供土地、资金、协助募款,无一不是倾全力支持。政府却也不得不这么做。「今天我们好不容易创造出某种优势,就要永远保持这个优势。」安得拉邦(AndhraPradesh)州长纳都(N.Naidu)指出。印度政府最害怕的,就是中国大陆循相同模式,急起直追。去年开始,印度政府喊出「二○○八年,百万软件人才」的口号(目前软件人才有41 万),产业界与学界,已动了起来,朝目标积极迈进。资金撒下,一所所信息科技学院正大兴土木,要为软件人才打造最好的设备环境。例如邦加洛信息科技学院的学生,每人配一部笔记型计算机,还可以无线上网。但值此同时,印度却有70%的文盲,完全活在另一个世界。就像林荫幽深、一栋栋新式大楼耸立的孟买大学,几步之遥却是孟买最大的贫民窟,同样讽刺且令人触目惊心。

印度政府难道没有想过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

「这一直是个错误,」卡纳塔卡(Karnataka)州政府秘书长库卡尼(V.Kulkarni)说:「但不可否认的,这却成就了我们的优势。」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内翻转印度,从贫变富,由文盲变文明,是不可能的。他们希望藉金字塔顶端2%人口的力量,带动下面98%的平民。可不可行,就待时间验证。

艾兰.图灵

计算机世界第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14:13 《人物》杂志

  他的英年早逝,像他横溢的才华一样,令世界吃惊与难以置信。生命虽然短暂,但那传奇的人生,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和智慧而深邃的思想,使他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持续地照耀着人间后世在科学的浩瀚太空里探索未来的人们。□ 文/袁传宽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工业之一。支持技术与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项,但仅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化学、文学、医学、经济学与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做出开拓性重大贡献的人士。“图灵奖”则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设立这个大奖,既是为了促进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为了纪念一位天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艾兰·图灵,本文的主人公。

  图灵是举世罕见的天才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仅仅在世42年。他的英年早逝,像他横溢的才华一样,令世界吃惊与难以置信。生命虽然短暂,但那传奇的人生,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和智慧而深邃的思想,使他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持续地照耀着人间后世在科学的浩瀚太空里探索未来的人们。

  伦敦的神童

  思维可以像袋鼠般地跳跃

  艾兰·图灵,1912年6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书香门第”,家族成员里有三位当选过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的祖父还曾获得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位。可他父亲居里欧的才能十分平常,数学尤其糟糕,正负数的乘法运算就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但他倒能踏实办事,于是被政府派到英属殖民地印度去当一名小公务员。

  图灵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分,在他三四岁的时候自己学会了阅读,读的第一本书叫做《每个儿童都该知道的自然奇观》。他特别喜欢数字和智力游戏,并为之着迷。图灵自幼充满好奇与想象,母亲回忆说:“他把一个玩具木偶的胳膊、腿掰下来栽到花园里,期待能‘生长’出更多的玩具木偶,那年他3 岁。”

  6岁正式读书后,图灵越发显得智力超群,校长和老师都注意到这个特殊的小孩。8岁时,他写了他的第一篇“科学”短文,题目叫《说说显微镜》。

  图灵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尤其酷爱足球。可是在和小朋友们踢足球的时候,他并不热衷于上场,而是更喜欢在场外担任巡边,为的是能有机会观察、估算每次足球飞出边界的角度,他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乐趣就在于能够一眼看出问题的答案。

  图灵天生悟性过人,16岁就能弄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且运用那深奥的理论,独立推导力学定律。

  有一年,图灵参加了地区的中学数学会考。阅卷结束,没有任何学生能够答对所有的问题,主考官员却发现图灵的答卷上,所有的答案完全正确,可没有任何中间步骤。主考官员心中疑惑,但办事认真负责,亲自到学校找校长和老师核查有无作弊行为。老师们却见怪不怪,心中有数。一位教过图灵的老师告诉主考官员:“这孩子的思维超常。我给学生们出了个光学的难题,图灵竟不假思索,立即算出了正确答案。可是当我要他给出计算过程时,他却回答不出,那必须要运用几个图灵没有学过的光学公式。几天之后,图灵竟然把光学公式自己推导出来了。”老师们说:“艾兰的思维可以像袋鼠般地跳跃。”

  剑桥大学的高材生,

  国王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1931年,图灵考进了剑桥大学,在该大学的“国王学院”专攻数学。剑桥是他这一生学术生涯的起点。那儿有自由的学术环境,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感兴趣的书籍,甚至是刚刚出版上市的天才大数学家冯·诺依曼的新作《量子力学的逻辑基础》。除了数学与物理之外,他的兴趣比中学时代广泛了许多,例如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他选修了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教授的“数学的哲学”课,还成为那班上最出色的学生。哲学与数学在逻辑学上有交汇。

  剑桥大学的大数学家罗素和怀特海创立了“数理逻辑学”。这是一门非常抽象、讲究逻辑思维、令人煞费脑筋且望而生畏的学科。但是图灵一听就懂了,而且立刻发生兴趣。

  这里,为便于读者认识图灵,我想对“数理逻辑学”多说两句。这个学科的创建,起源于一个逻辑上的“悖论”。为了非专业人士都能明白逻辑悖论的含义,哲学家或者数学家喜欢用讲故事的办法来解释它。一个经典的故事是:村子里有位理发师,他为而且只为村子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现在的问题是,谁为理发师理发?假定理发师为自己理发,那么依照理发师“只为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的规定,由此推理得出结论:理发师是不为自己理发的人,这与假定矛盾;或者假定理发师不为自己理发,那么依照理发师“为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的规定,由此又推理得出结论:理发师应该为自己理发,这又与假定矛盾。所以,不论怎么假定,也就是说不论谁为理发师理发,都要出现不能自圆其说的结论。

  在数学的逻辑推理上会出现类似的悖论,1899年德国大数学家康托发现了一个悖论,英国大数学家罗素在1902年又发现了一个不同的悖论。人人皆知,整个“数学大厦”就建筑在严格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逻辑推理出现悖论,对数学的逻辑推理与证明的打击是致命的。数学家们十分担忧,数学的基础出现了非同小可的麻烦,“数学大厦”会因悖论的存在而坍塌。于是,他们都想方设法去修补数学基础,以避免在逻辑推理过程中产生悖论。例如,康托发表专著《集合论》,罗素与怀特海联合撰写三卷《数学原理》,都为完善数学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立了一门有关数学基础的学科“数理逻辑学”。

  剑桥大学是“数理逻辑学”的发源地与大本营,一群聪明而勤奋的青年数学家聚集在数学泰斗罗素教授的周围,图灵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剑桥如鱼得水,4年的大学教育,给他结结实实地打好了学术基础,毕业后留校执教,不到一年工夫,他就有所创造,发表了几篇很有分量的数学论文,崭露头角。1935 年,刚刚毕业,年仅23岁的图灵就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甄选为研究员,成为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为此,剑桥大学特地宣布放假半天以示庆贺。罗素教授也异常器重图灵,安排图灵讲学授课。同年,图灵又因他在“概率论”上的成就,荣获“斯密思奖”。

  图灵在数学,尤其是在“数理逻辑学”方面的深厚功底,令他几年后终于厚积薄发,一举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创始人。

  普林斯顿的数学博士

  计算机科学的开路先锋

  图灵继续在他的学术道路上飞跃,他要扩大他的学术视野。1936年他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涉及逻辑学、代数和数论等等领域,成绩卓著,鹤立鸡群。

  在同一个城市,有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那里聚集着当时最优秀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世纪天才冯·诺依曼教授当时正在该研究院主持数学研究。他看过图灵的论文后极为赞赏,惺惺相惜,极力邀请图灵毕业后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做他的研究助手。冯·诺依曼虽然也很年轻,但已经出类拔萃,大红大紫。给冯·诺依曼当研究助手是令多少年轻学者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图灵心系剑桥,执意要回到母校任教,令冯·诺依曼教授惋惜不止。惋惜的远不止冯·诺依曼,不知有多少学者发出叹息,当年两位科学奇才没能走在一起。尽可以想象,由于两大世纪天才的合作,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等会获得怎样的发展?“1加1定会大于 2”,两颗灿烂的巨星一处发光,将会把科学的天空照耀得更加明亮。

  图灵先知先觉,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天才。在电子计算机远未问世之前,他居然就会想到所谓“可计算性”的问题。物理学家阿基米得曾宣称:“给我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类似的问题是,数学上的某些计算问题,是不是只要给数学家足够长的时间,就能够通过“有限次”的简单而机械的演算步骤而得到最终答案呢?这就是所谓“可计算性” 问题,一个必须在理论上做出解释的数学难题。

  经过智慧与深邃的思索,图灵以人们想不到的方式,回答了这个既是数学又是哲学的艰深问题。1936年,图灵在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重要论文《可计算数字及其在判断性问题中的应用》。文章里,图灵超出了一般数学家的思维范畴,完全抛开数学上定义新概念的传统方式,独辟蹊径,构造出一台完全属于想象中的“计算机”,数学家们把它称为“图灵机”。这样的奇思妙想只能属于思维像“袋鼠般地跳跃”的图灵。著名的“图灵机”的概念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中的巨大影响力至今毫无衰减。

  “图灵机”想象使用一条无限长度的纸带子,带子上划分成许多格子。如果格里画条线,就代表“1”;空白的格子,则代表“0”。想象这个“计算机”还具有读写功能:既可以从带子上读出信息,也可以往带子上写信息。计算机仅有的运算功能是:每把纸带子向前移动一格,就把“1”变成“0”,或者把 “0”变成“1”。“0”和“1”代表着在解决某个特定数学问题中的运算步骤。“图灵机”能够识别运算过程中每一步,并且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行一系列的运算,直到获得最终答案。

  “图灵机”是一个虚拟的“计算机”,完全忽略硬件状态,考虑的焦点是逻辑结构。图灵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还进一步设计出被人们称为“万能图灵机”的模型,它可以模拟其他任何一台解决某个特定数学问题的“图灵机”的工作状态。他甚至还想象在带子上存储数据和程序。“万能图灵机”实际上就是现代通用计算机的最原始的模型。

  图灵的文章从理论上证明了制造出通用计算机的可能性。几年之后,美国的阿坦纳索夫在1939年果然研究制造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ABC,其中采用了二进位制,电路的开与合分别代表数字0与1,运用电子管和电路执行逻辑运算等。ABC是“图灵机”的第一个硬件实现,看得见,摸得着。而冯·诺依曼不仅在上个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了功能更好、用途更为广泛的电子计算机,并且为计算机设计了编码程序,还实现了运用纸带存储与输入。到此,天才图灵在 1936年发表的科学预见和构思得以完全实现。

  图灵当年那篇划时代的抽象数学论文,原本是为了解决数学上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问题,并非是研制一台具体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不断地告诉人们: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往往是理论研究开路在先,工程技术实现在后。“万能图灵机”再一次令人们信服基础理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决定性作用。图灵当年的纸上谈兵,那好似空中楼阁般的“万能图灵机”,实际上是现代计算机原理与计算机科学的开路先锋。

  明白了图灵那无与伦比的贡献,人们就不难理解,何以冯·诺依曼对于“计算机之父”的桂冠坚辞不受。曾经担任过冯·诺依曼研究助手的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尔教授这样写道:“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计算机的助产士 ’。依我之见,正是冯·诺依曼使世界认识了由图灵引入的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弗兰克尔教授此言不虚,在1949年,冯·诺依曼发表了一篇题为《自动计算机的一般逻辑理论》的论文,客观而公正地阐述了图灵在计算机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他写道:“大约12年前,英国逻辑学家图灵就开始研究‘可计算问题’,他准确地给出了‘自动计算机’的一般性定义。”冯·诺依曼宁愿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图灵头上。当然,这已经是在图灵离开普林斯顿十来年以后的事了,他当年在普林斯顿并没有像后来那样受人景仰。图灵曲高和寡,当年就能看明白他那篇文章划时代意义的,仅仅是少数杰出的数学家,如冯·诺依曼者。

  客观地说,图灵、阿坦纳索夫、冯·诺依曼三人,都是计算机的先驱,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他们的伟大贡献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若被称为 “计算机之父”,他们都当之无愧。尤其是艾兰·图灵与冯·诺依曼,他们好似是计算机科学浩瀚星空中相互映照的两颗超级明亮的巨星。

  “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的灵魂

  欧洲的战事因之至少提前两年结束

  1938年,图灵学成后又回到他的母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作为那里的研究员,他继续他在逻辑与数论方面的理论研究。在以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图灵又连续发表了几篇很有分量的数学论文,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与此同时,图灵开始秘密地为英国“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工作,研究“密码学”理论和实用的编码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在1939年对德宣战,图灵随即应征入伍,正式到“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服役。“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实际上是英国的战时情报中心,该学院的重要情报可直接送给首相丘吉尔。虽然参军服役,图灵却没有离开剑桥,每天上班的地方是一个对外称为“布雷契莱园”的庄园,他和同事们的主要任务是破解德军的军事密码,那得靠数学工具和数学家的智慧。任务极具挑战性,对手非常不简单:德国人在二战之前研制成功了一种密码电报机,它能把平常的语言文字(俗称“明文”),自动转变为代码(俗称“密文”),再通过无线电或电话线路秘密传送出去。“密文”即使被他人截获,也令人不知所云,如 “谜”一般。这个设计精密、似乎无懈可击的密码电报机,因之被称为“谜”,德国人洋洋得意。

  常言说得好:“一物降一物”,“谜”的克星就是大天才图灵。图灵在布雷契莱园领导着一个200来位密码专家的队伍,成功破解了“谜”的秘密。而德军却还毫无觉察,继续用“谜”传输军事情报,因此泄露了大量的军事机密,导致在战事上屡屡挫败。英军则节节胜利,屡建战功。功劳首推图灵,虽然未去前线杀敌,也从未荷枪实弹,但图灵一介书生,堪敌百万雄兵。

  1942年,他曾赴美数月,目的是使两国的语音加密系统能够协调兼容,以便在联合对付德军的U-潜艇危机方面建立两国最高层的情报共享,以及为英国丘吉尔首相和美国罗斯福总统建立秘密安全通话热线。当时美国的语音加密系统庞大,要占据一个大房间;而图灵为英国研制的系统,则轻巧如一台打字机。

  就在图灵出差期间,德国海军突然更新加密系统,提高了密码的复杂度,图灵手下那200多位专家为此绞尽脑汁,仍束手无策。一直等到图灵回国,亲自出马,难题才迎刃而解,令同侪极为惊佩。在布雷契莱园,无论年长年幼,大家一律称呼图灵为“教授”,足见其威望之高。

  至于图灵是如何破译德军密码的,由于英国政府严格的保密法令,一直没有公之于世,图灵如何破译“谜”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我们仅仅知道,为提高实际破译的速度,他和布雷契莱园的同事们首先研制了一台密码破译机,取名“邦比”,后来又研制出一台专门破译密码的电子计算机,取名 “巨人”。它们使“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如虎添翼——过去每月大约能够破译39,000条截获的密码情报,后来提升到84,000条,差不多每两分钟就能破译一条。而立之年的图灵已经成为“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总顾问,全面影响着布雷契莱园的运作。

  德国人在二战后期,又研究开发了一个代号为“鱼”的密码系统,十分复杂,比“谜” 更为“安全”,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希特勒本人专用的密码。“鱼”也难逃“法网”,被图灵成功破解粉碎,时间恰恰赶在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前夕。

  图灵和他的同事在搜寻与打击德军的U-潜艇、协助盟军诺曼底登陆等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人们估计:“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的工作使欧洲的战事至少提前两年结束。图灵也因此在1946年获得“OBE”,即“不列颠帝国勋章”,那是英国皇室给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立下大功的人士的荣誉。

  布雷契莱园的教授

  大智若愚

  图灵在剑桥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可能有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妇孺皆知布雷契莱园有位“教授”,是个科学奇才。图灵或者“布雷契莱园的教授”的那些逸闻趣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大智若愚,行为“怪异”似乎是天才人物的“通病”。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位天才科学家的模样。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图灵的朋友这样描写:“图灵生得前庭饱满,下颌方圆,头型曲线真漂亮,令人难忘。一头褐发,迷人的碧眼闪闪发光,坚毅的下巴,是个帅气十足的男子汉。可他的穿着过于随意,毫无章法,有时身上披上一件过时的大衣,直接套在雪白而考究的衬衣外面。图灵不苟言笑,尤其不喜欢与陌生人谈话,那时他会拘谨、口吃,就越发羞怯腼腆,总在啃自己的指甲,躲避着生人的目光。然而,若是在信任的好友中间,他那闪电般的思维,跳跃而深邃;坦诚的言词,滔滔不绝;独到的见解,永远出人意料。图灵超群的智慧与平易的谈吐总带给朋友们极大的享受。”

  据说,图灵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是他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这辆车子经常掉链子,他却懒得把车送去修理,而是想办法对付它。他发现总是骑到一定的圈数时,链子就掉下来。于是他在骑车时就特别心中计数,边骑边数脚蹬子轮盘转过的圈数,就在链子快要掉下前一刹那戛然停车,倒一下脚蹬子轮盘,上车再骑。图灵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链子再也掉不下来了。后来他还在脚蹬子旁边安装了一个小巧的计数器,代替心中计数。图灵愚耶?智耶?

  图灵有花粉过敏的毛病,一到春暖花开时节,五官奇痒难耐,眼泪鼻涕不止,痛苦不堪。而图灵又拒绝使用脱敏药物,因为那些药物会令他昏昏欲睡,头脑不清。于是,每当花粉严重的季节,他骑车上下班时就戴上防毒面具,十分抢眼:他为剑桥制造了一道街景奇观。

  由于战争时期瓷器奇缺,为了防止茶杯丢失,他居然弄来一条铁链,把茶杯锁定在暖气管子上,此事成为布雷契莱园的笑谈。

  图灵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闹过不少笑话。二战爆发后,人人皆知英国无法抵御德寇入侵,伦敦等地很可能沦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银行也必被法西斯鲸吞。英国人只好纷纷提出存款,自己保管。图灵则把存款兑换成两个大银锭,分别埋藏在两处树丛中,作上标记,并且绘制一份秘密位置图,以为万无一失。然而在战争结束后,图灵按图索骥,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原来埋藏银锭的地方。战争期间,伦敦虽然没有沦陷,却未能躲过德军的狂轰滥炸。轰炸后,伦敦陷于火海。许多原来用于定位的参照物发生了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图灵智者千虑,却没想到他的秘密位置图变得毫无用处。图灵不甘心,自制一台金属探测器,在树丛中广泛搜索。无奈可能的目标范围太大,他徒劳无功,铩羽而归,着实沮丧了几天。

  图灵自幼喜爱运动,战后更加热爱越野长跑。他经常参加业余高手们的越野长跑训练和竞赛。即使去参加学术会议,同事们都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图灵则舍代步而跑步,而且还是第一个到达会场。要不是因为受伤,他会代表英国去参加1948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

  曼彻斯特大学的人工智能之父

  机器能思考

  1945年二战结束,图灵复员,随后被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聘为高级研究员,他于是又回到出生地伦敦,专心研究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的研究在当时属于绝密,他撰写的论文都没有公开发表。我们所知道的是,当年图灵写了若干份“内部报告”,明确提出了“自动程序”的概念,在1970年得以解密,后来收入爱丁堡大学的《机器智能》论文集中。

  理论上的准备已经充分,而且在战争时期已经具有运用计算机的经验,此时的图灵对计算机的发展前景胸有成竹,他兴致勃勃地拟订了一份“自动计算机 (ACE)” 的设计方案,完整地描绘出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结构。要知道,早在10年前他就提出了抽象的“万能图灵机”概念,然而观念超前,和者盖寡。如今他要亲手把那虚无缥缈变成现实。此时的图灵更注意到存储量与运算速度是计算机的核心,他设计的ACE在性能上,大体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公司研制的个人电子计算机“麦金塔”。图灵实在太超前了,国家物理实验室认为制造原原本本的ACE在工程与技术方面过于困难,知难而退,仅仅制造了一台简化了的ACE,其运算速度和存储量均大为逊色。

  尽管不如图灵所愿,但这台ACE毕竟是图灵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公开对外的电子计算机。况且ACE一鸣惊人,被公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子计算机之一。图灵特别满意它的存储功能,骄傲地向参观者介绍:“它能十分轻松地记忆任何一本小说中的10页内容,一字不差!”这在半个世纪以前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图灵和他的ACE惊呆了参观者。

  国家物理实验室的保守态度与故步自封,使它在后来国际计算机发展的竞赛中被淘汰出局。图灵爱莫能助,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选择了“跳槽”。

  1946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计算机实验室,设在曼彻斯特大学,一时群英荟萃,成为英国计算机事业的中心,总负责人是图灵在“政府编码与密码学院”的老同事和好朋友纽曼教授。图灵是皇家学会计算机实验室的常务副主任,实际上的负责人。图灵成为实验室的灵魂,他的计算机理论指导着实验室的发展,世界上第一台商业计算机“马克一号”即在这里问世。

  大凡每一个新学科出现,总有天才人物披荆斩棘做开路先锋,那需要常人所不具备的敏锐、远见和想象力。图灵的兴趣与志气绝不仅仅在于制造出性能超群的机器,那是一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事情。图灵所关注的问题,远非计算机本身,而是极富远见地设想计算机可以做什么,例如,从数字计算到代数运算,破译密码,处理文档资料,甚至下棋等等。他运用那时仅有的计算机“马克一号”去模拟生物生长的某些片段,尤其是接合子的基因如何决定动植物解剖结构的机制。这成为后来“仿真系统”和“人工生命”学科的起源。他在思考与探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图灵在他的另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中,这样描述他的设想:“人的大脑好似一台巨型的电子计算机,初生婴儿的大脑皮层像‘尚未组织好的’机器,可以经过训练,使之成为‘组织好了的’类似于万能机 (即万能图灵机)式的机器。” 早年在剑桥大学获得的数学与哲学方面的深厚功底又一次发挥了力量,图灵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人工智能”之父。也正因为图灵和他的“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方有了另外一个名字:“电脑”。

  为了演示人机对话,图灵编写了一套象棋程序,当时却没有一台足够好的计算机去执行这个程序。于是图灵就亲自模拟计算机,严格执行他预先编写的程序走棋,模拟的“计算机”每走一步要用半小时。他就这样与同事下了一盘,结果“计算机”输了。

  图灵明确提出:“机器能思考”。或者说,具有人脑智力的机器才是图灵心目中真正的万能机。图灵没有说空话,他进一步给出机器是否具有人脑智力的判别法,后来被称之为“图灵测试”。在图灵的时代,全世界仅有的计算机中,当然没有一台能够通过“图灵测试”,那时计算机的水平与今天的不可同日而语。可那限制不了图灵的想象和预见,他相信在20世纪末,定会有计算机能够通过“图灵测试”。他的预言得到证实:IBM研制出的一台会下国际象棋的电子计算机 “深蓝”,战胜了当年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在曼彻斯特大学,图灵度过了他短暂生命的最后几年,“人工智能”是他发出的最后的生命之光,他是这一领域开天辟地的大师。从计算机的理论到实践,图灵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1951年,图灵被英国皇家学会选为会员,那年他39岁,成为他家族中的第四位皇家学会会员。曼彻斯特大学也因为图灵的存在,被英国皇家学会认定为国家计算机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

  来去匆匆的天使

  永不熄灭的明灯

  1954年6月8日,图灵去世的噩耗像晴天霹雳,不仅英国,乃至全世界都为之震惊。那一年图灵不满42岁,春风得意,风华正茂,处于他生命中最富创造力的巅峰,计算机科学界唯图灵马首是瞻,仰望企盼他的科学灵感和新的发明。最先发现图灵死亡的是清扫房间的女佣。早就过了图灵通常起床的时间,他却仍然沉睡在床上,神态自若安详,枕边有个只吃了一小口的苹果。书桌上灯亮着,有一封准备寄出的信。

  法医在图灵没有吃完的那只苹果里检验出了氰化钾,剧毒化学药品的残留物。警方在多方搜集证据后,调查研判,并对外正式宣布:图灵服毒自杀。

  图灵自杀的原因一时成为全世界的难解之谜,猜测纷纭。他的母亲不相信、不接受警方“图灵服毒自杀”的判断,因为桌子上那封未寄出的信里提到“同意在几天后接受采访”云云。她认为图灵是不小心接触到了他实验室里的剧毒化学药品,是死于意外事故。警方则认为,那封信是图灵故布疑阵,令母亲相信儿子意外中毒而亡,心里会好受些。困扰人们的问题是图灵为什么要自杀?

  事实上,图灵是个
同性恋者,而且他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早在1942年布雷契莱园时期,图灵看中了一位同事,名叫朱安·克拉可的年轻姑娘,他们一度非常亲密,上了9个小时夜班之后两人还“恋战”下棋,图灵称之为下“困倦棋”,实则“恋爱棋”。朱安教会了图灵织毛线,成品是一副手套。图灵终于向朱安正式求婚。这姑娘也十分爱慕图灵,接受了图灵的爱情和求婚。眼看一对恋人快要走上红地毯,图灵却又悔婚,跑去向朱安道歉,坦诚说明自己的同性恋情况,两人只好解除婚约。

  图灵的同性恋问题,就如同他其他的那些怪异行为一样,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所有工作单位的地位,上司和同事都对这位天才宽容、尊敬。但图灵的同性恋行为触犯当时的英国法律,1952年就因此而被警方拘留。英国当年的法律主张严厉惩戒同性恋,图灵不得不接受注射激素,否则会有牢狱之灾。激素疗法非但不能改变同性恋倾向,反而呈现出多种副作用,图灵变得意志消沉,越发寡言少语。图灵曾经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这位科学奇才放松情绪,换换脑筋,不妨读读好的小说。结果图灵真的喜欢上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不过,情绪并未因此而好转。人们普遍认为,图灵情绪的低沉抑郁,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是那不人道的激素疗法害了他。

  人们多么希望图灵像童话中的
白雪公主那样:吃了有毒的苹果,但并没有死,只是睡着了,直到有一天,王子用一个吻把她唤醒。

  图灵的死,留给世界一个谜,一个不能在逻辑上说得通的“悖论”。图灵相信:“违反了逻辑,一座桥都会因之而垮掉。”可他本人的生命中就出现“悖论”:他认为计算机能够思维,可与人脑并驾齐驱,但是他本人却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哪里是计算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图灵的死无疑是计算机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无以弥补。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安德鲁·哈吉斯说道:“图灵似乎是上天派来的一个使者,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为人间留下了智慧,留下了深邃的思想,后人必须为之思索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永远。” 图灵将引领世界计算机的“风骚数百年”,他25岁首创的“图灵机”概念如石破天惊,而立之年探讨的仿真系统和自动程序设计概念如仙人指路,不惑之“晚年” 开创的人工智能和“图灵测试”如开山辟路,无一不是超前的科学预见,无一不展现着这位天才的过人智慧。

  图灵如划破夜空的耀眼流星,身后的光芒持续照亮着探索计算机未来的路途,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图灵的计算机世界会多么昏暗寂寞。世界计算机界设立了“图灵奖”,一年一度由美国计算机学会颁发给世界上最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是计算机领域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是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

  1998年6月23日,伦敦市政府在图灵的出生地,那所故居的迎面墙上镶嵌上一块象征人类智慧与科学的蔚蓝色的铜匾,铸刻着计算机科学创始人的名字和出生年月,纪念这位计算机大师诞辰86周年,数万人参加了纪念仪式。那一天,也恰好是图灵在曼彻斯特大学亲手设计成功的电子计算机问世50周年。图灵的这个纪念活动牵动全世界计算机科学家的心,也惊动了英国国会。众议院极其不寻常地赶在前一天晚上10点30分,以压倒多数的投票,通过了一项法案,承认了同性恋者的平等权益。英国政府以他的特殊方式表达了对这位科学巨人的伟大成就的敬意,对令他遭受不公正惩罚的忏悔。

  2004年6月7日,为纪念这位计算机科学与密码学的绝顶天才逝世50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学生数千人不约而同来到曼彻斯特市,聚集在图灵离世前5年曾经居住的公寓前。曼彻斯特市政府在这所表面极其普通却因图灵而成为永久的历史性建筑的墙上,隆重镶嵌上一面纪念铜牌,还是蔚蓝色的,上写: 1912—1954,计算机科学奠基人与密码学家,战争年代破译“谜”码的功臣艾兰·图灵居于斯,逝于斯。

网络照片防扒术

2007年11月19日09:37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由互联网带动的全面“共享”时代,不过,那些喜欢给孩子拍照并捣鼓到网上的家长们还真得多长几个心眼儿。

看看我一个朋友的例子吧。她是个社交活跃分子,而且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喜欢把孩子的照片贴到Flickr网站上“秀”给大家看。Flickr是一个照片分享网站,它和大多数社交网站一样,也是基于为拥有共同兴趣的人构建社区这样的想法而创建的。在它的网站上,除非照片拥有者将照片标注为私有,否则,其他用户不仅可以看到它们,而且还可以发表评论、或者将它们收藏到自己的“最爱”里面。

不过,正是这一点让我的这位朋友遇到了麻烦。她早就习惯了有不认识的人对自己的照片发表评论,而且还欢迎他们这么做。不过有一天她发现,自己6个月大的儿子光着小屁股学习用马桶的“走光”照被某一个陌生人收藏到“我的最爱”里了。于是她看了一下这个人的收藏夹,结果发现,里面除了儿子的照片外,还有很多成人照片,以及其他儿童的裸体照片。她嗡地一下头都大了。她说,父母给孩子们拍的那些裸体照片──比如在海边光着身子扑腾的样子──丝毫没有色情意味,他们记录了父母们看着孩子长大的那份骄傲;但现在却被一些人拿来跟成人照片放在了一起。

随后她向Flickr反映了情况,那个用户后来被清除了。(Flickr母公司雅虎公司的发言人表示,他不会对具体个案发表评论,不过他表示,如果有网站用户反映情况,他们会检查被投诉用户的资料并采取必要行动,可能会删除被投诉方的资料。)

我这位朋友本来乐于相信别人,但她现在则加强了警惕。她对很多照片都加了限制,只允许朋友和家人浏览。她还以自己的例子提醒在Flickr上的所有朋友,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承认,以前从没考虑过在这里贴照片可能带来的问题。我这位朋友说:“他们都想当然地认为社交网站不会有什么问题。我自己以前也这么想,但是现在网上人太多了,难免鱼龙混杂。”

有我朋友这样遭遇的不止一个。来自菲律宾的奥黛(Geraly Unite-O'Day)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住在芝加哥。有一年多的时间她一直是Flickr的用户。有一天她发现,她跟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被别人收到“我的最爱”里面,还注上了诸如“美女和她的漂亮女儿”“美人儿”之类的评语。她随后又看到收藏者的相册里还有被蒙住眼的孩子和摆出各种性感姿态的女子的照片。“我看到自己的照片和这样一些照片放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奥黛在电子邮件中说,“因此我把他加到了封杀名单里”。在那之后,她把孩子的所有照片都加了“私有”标签、不让朋友之外的人看到,还从博客里删除了孩子们的照片。在这个问题上,其他人也组织起来并采取了行动。Flickr上面有一个名叫“决不容忍骗子”(Not OK With the Fakes)的群体,它们搜集各种可以防止别人拷贝孩子照片的办法。它在主页上表示:有些人对自己孩子的照片出现在Orkut、MySpace、PhotoBucket等网站并不介意,但我们要说“不”。目前,这个网上组织已有646名成员了。

当你把照片放到像Flickr这样的网站上之后,问题就不是将照片标注成“私有”那么简单了。数码格式的照片拥有自己的生命力。我还有一位朋友义务担任社区留言板的管理员,他说,用户们忘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网上这样一个感觉似乎很亲密、很安全的分享照片和思想的环境里或许也潜伏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一直在“潜水”状态中观察着别人的一举一动,但自己并不参与。他指出,许多人进到一个话题组之后就被安全感蒙蔽了,以为那里都是“自己人”,于是就无所顾忌地聊个不停。妈妈们将孩子们的照片当做自己的网络图标,而且满心骄傲地希望贴出来给大家看,她们意识不到或许有其他人在看着这一切。这些人只需轻点鼠标,然后按“复制”就能为所欲为了。

那么,为防止孩子的照片落到别有用心的人手里,你该怎么做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把那种等孩子们长大后若在公开场合看到会感到不高兴的照片挂到网上。还有,不要把孩子任何一张照片贴到任何一个网站里,除非你能保证所有能看到照片的人都不是自己讨厌的家伙。记住:互联网并非浓缩在你电脑里的美好世界,相反,它就像一个无人管制的大都市,匿名者在里面如鱼得水。

怎样才能知道你孩子的照片是否已经被别人盗用了呢?这可不容易,除非你在电脑技术方面很有一手(可以在www .loosewireblog.com/flickr.html查看监视Flickr资料的方法)。如果你确实担心,你可以考虑求助ReputationDefender (www.reputationdefender.com)。这家设在肯塔基州的公司在其网站上承诺,它能搜索到你家人在网上的所有数据,而且,如果你需要,它能销毁所有关于你和你孩子的不准确的、不恰当的、有害的或诽谤性的信息,从而捍卫你和家人在网上的好名声。

该公司首席执行长迈克尔•福提克(Michael Fertik)表示,这项服务能借助任何与照片有关的标注、作者名、标题和文字来搜索照片,还能实现更复杂的搜索,比如能找到照片拍摄时由相机生成的元资料等。他说,照片经常会脱离所有者的控制,但它们通常不是出于恶意才被泄露的。福提克说,这种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虽然往往不是出自恶意,但和粗心逃不开干系。

如果你使用Flickr一类的网站,那么无论贴出孩子的哪张照片,你都应该再三斟酌。可以把网上影集想像成被你留在公共长椅上的一本珍贵的家庭相簿──每个路过的人都可能过来翻看一番。不论是Flickr,还是MySpace或者Facebook,你都应该限制群落里的成员数量,并且记住就算这样,照片仍有可能被泄露出去。在上传家人照片之前,要充分了解网站的隐私保护政策。

你也许想考虑一下其他一些防范性比较强的网站。比如,EnjoyMyMedia (enjoymymedia.com),它就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把你存储照片的电脑文件夹变成一个“个人播放频道”,这样一来,不仅在上传照片时简化了程序,而且只有从你那里得到了密码的家人或朋友才能看到你的照片。公司常驻波士顿的首席执行长凯斯•罗瑞斯(Keith Loris)表示,该公司的服务和Web 2.0技术所倡导的“和所有人分享一切”的概念完全背道而驰。他说:“我不想让我15岁女儿的照片、视频在网上随处可见。我希望我的父亲、同学,还有最好的朋友能够很容易地看到它们,但对其他人就不行。”

这个想法正与我另一位朋友不谋而合。他发现自己1岁女儿的大头照出现在一个陌生人的收藏夹里,里面还有几十张别人的头像。以前他曾经贴过很多照片都没有设定限制条件,这样是为了让那些对电脑操作一窍不通的家庭成员也能看到照片。但现在他警惕多了。他说,我觉得自己对这个人的网站很不信任,对那些不知名的人也多了些警觉。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们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行为可能是没有恶意的,但也可能不是。现在的互联网,谁能说的好呢?

最后他说:“对孩子、特别是自己的孩子,我感觉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Jeremy Wagstaff

(编者按:本文作者Jeremy Wagstaff是《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Loose Wire”的专栏作家,栏目内容涉及科技产品、电脑、软件等相关领域。)

老爷车载我认识美国!

本文由 kent 在 2007-11-21 09:13 发表于: 倍可亲.美国 ( backchina.com )

 初来美国刚刚两个月,东部就下了那年的第一场大雪。下课回家时,乌蒙蒙的天空已经暗黑下来,地上的积雪也有半米高了,刺骨的冷风卷裹着鹅毛般的雪片,还在拼命地漫天飞舞着。

  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过厚厚的积雪,刀子似的寒风将我那并不算厚实的大衣吹了个通透,冰冷的雪片摔在我麻木的脸上,并狠狠地灌进衣领中……下班的车流从我身边飞驰而过,不时把路上的积雪溅起,泼在我身上。从学校教室到宿舍楼,不过15分钟的步行路程,平时轻轻松松就走回去了,可是在那个晚上,前方却是那般地遥远而迷茫。

  我抬头望了望前后左右,白茫茫的街道上,只有我一个步行人。

  一丝落魄的沮丧蓦地涌了上来。

  就在这时,一辆红色的跑车嘎然停在我身旁,车窗摇下来后,一位西服领带的年轻男子探出头来,递出一把折叠雨伞,“嘿,拿着!”他的口气近乎命令,我忙不迭地接了过来,撑开,嘴里说着“谢谢”,还没有来得及问他要地址,好将来把雨伞归还给他,红色跑车就已经消失在车流中了。

  我撑着伞,呆呆地站在雪地里。

  身在异乡,人生地不熟。这第一场雪中的奇遇,一个陌生美国人的关心,让我感到格外温暖。但我还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买辆车。下一场大雪再来的时候,我可不想再是便道上、孑然独行的那个人了。

(二)

刚到美国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满街各色各样的汽车了。听人说,美国就是一个“车轮上的民族”,这话一点都不假。同学们出门吃饭开车,到体育馆健身也开车,就连从宿舍到教室这段路,穿过七、八个街口,开车不过两分钟,也很少有人走路过去。

  我喜欢站在宿舍三层楼的窗口,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子,也喜欢坐在球场的草坪上,和同期来美求学的同学们聊车经。关于汽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也渐渐对自己心仪的牌子有了底,我喜欢那种流线型的跑车,过去在中国,很少有机会见到它们,雪佛莱的Camaro、Corvette,福特的野马 (Mustang),都是我喜爱的车型。

可是,说到买车,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出国时,我身上没有带多少钱,念书的奖学金也不过每月1000多美元,除了吃饭、付房租、买书,还得偿还朋友给买的来美机票,才刚过了两个月,银行帐户的节余就只剩1000多块了。跑车?简直是梦想!只好让它继续留在美梦中了。

  学校餐厅的招贴板上,经常有学生卖车的广告。自知没什么经验,我找了个高年级的学长,帮我参谋。留学生中有着多年的传统,早来两年的人似乎有义务帮助新生料理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安排住宿、报到买书、银行开户,都离不开他们的指导,当然,还有买车。

  隔壁宿舍楼的一位印度同学刚刚毕业找到了工作,买了新车,鸟枪换炮,旧车当然要脱手。学长看到告示,兴奋地告诉我:赶紧去看车,这样的机会最好,刚找到工作的人不会太计较价钱,如果保养得好,可能会不错。

  这是一辆87年的福特Escort,开了九年,跑了10万多英里,开价800美金,是我可以接受的价位。

  车身是毫不起眼的灰色,大雪过后,轮胎和挡泥板上还残留着不少泥泞,看来车主也没心思专门去洗洗车;车子里面收拾得挺干净,自动档,收音机是后装的,音响不错;前仓里油腻腻的,满是灰尘,下面地上有一小滩机油,“有点儿漏,不过不是很严重,一星期加上一罐,就没问题了。”车主是个文质彬彬的印度小伙子,说话的态度很诚实。

  我不懂多少讨价还价的战术,英文水平也不够,汽车各个部位的名称都还叫不全。学长只好亲自出马,“每月一罐油?这得减些价。美国车嘛,跑出10万英里也不多见,今后少不了要多加伺候。不过,说实在的,800块钱,你还能求什么?” 前后左右绕了两圈,最后在前面挡风玻璃上发现一个小的裂痕,学长和印度小伙子嘀咕了几分钟,对我说:“700块。买不买?”

  我二话没说就点了头:“就是它了!”

(三)

  700美金买来的福特车,成了我有生以来花销最大的一件奢侈品,在那些同年级的大陆留学生当中,我是第一个拥有自己汽车的人。

  买了车之后的一切琐事,办保险、上车牌、准备驾照笔试的麻烦,都被学车的兴奋感打消得无影无踪。学长整天忙于实验室的工作,不好经常去打扰他,我只好找到班里其他国籍会开车的同学,一有机会就拜下一位老师,给我当教练。

  英国的汤姆只教了我一次,就推脱不干了,他说,他习惯了靠左行驶,自己还没有调整过来,会时常给我错误的指示。

  美国黑人同学杰若德对我最放心,他坐在驾驶席旁边的位置上,很少给我纠正错误,只是不时地发出一些方向指令:“前面第三个路灯,左转……保持在这条线路里,一会要右转啦……”他说,学开车主要是要凑齐里程数,只要你开到了一定迈数,你就自然而然地得心应手啦。

  杰若德不仅带我穿梭新泽西的大街小巷,也是第一个把我领上高速公路的人,我事先一点儿也没有知觉,听他的指令,左转、右转、并入,啊!这不是高速公路吗?他嘿嘿地笑道:“你看你看,是不是很容易?要知道,在美国60岁的老太太都是自己开车,你不会比她们还不如吧?开车,最重要的是自信。好的驾驶人,首先要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驾驶者。”

  韩国的李云浩是最有耐心的一位,他在巨大的停车场里,教我左转、右转、倒车的规范动作;行驶在路上的时候,他又严格地告诉我:换线时要注意回头,转弯时减速,停车标志前要完全停住。云浩的家里很有钱,自己开一辆很贵的英国美洲豹,却从来没有笑话过我这辆700块钱的老爷车。而且,他十分注意开车的绅士风范,十字路口,礼让三先,在没有交通灯的街道上,眼前有准备过马路的行人,他总是让我停住车,向行人摆摆手,等人家安稳通过,再对我说:“我们走吧。”

  同年级的大陆同学对我第一个买车很是羡慕,有心者会在我出门学车时跟来,坐在后面旁听驾驶技术;当我的开车技术渐渐成熟之后,更多的人则愿意在周末坐进我的车里,让我的老福特载着大家一起去看场电影,或是到其他小镇的餐馆里大吃一顿,或者干脆就开着车到高速公路上游车河。

  有了车,我们的视野就远远不止于寂静的大学校园了,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美国乡村、热闹的都市、还有各种各样与我们相同或不同的人。我们喜欢小镇上一家一家独具特色的小商店,也喜欢高速公路两旁吸引眼球的广告招牌;我们接受了乡间牧场纯朴农人的诚挚问候,也对路边加油站里印度小伙子的晦涩英文报以会心的微笑。留学生活使大家成为一个家庭,我这700块钱买来的车子,竟成为承载“全家”领略美国各民族大熔炉的绝佳工具。

(四)

  有了这几个绝好的教练,我如愿以偿地顺利通过驾驶执照考试。拿到驾照的第三天,正好是圣诞节长周末,我在波士顿念书的一位大学同学将在那个假日举行婚宴,老早就发来邀请函。趁着刚刚拿到驾照的喜悦,我没做什么准备,开着车就上路了。

  新泽西距离波士顿并不算远,可是无论如何也要五、六个小时的车程。刚进康州地界,天上就下起了漫天大雪,而初次开上长途的我,竟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黄昏时分,我开进波士顿市区,路面上的积雪已经被车辆反复碾压过,化成水,又冻成了冰。街面上很滑,煞车突然有些不灵敏了。在一个十字路口的红灯前,尽管我比平时提前十几米踩住了煞车,汽车还是一个劲地往前滑,车身甚至扭转了方向,斜歪着向前面停住的车子撞了上去。

  那是一辆蛮新的宝马车啊!

  我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临行前,师傅们曾经嘱咐:开车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出事,在美国,出车祸虽然是常有的事,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事情,让你头痛。上法庭、记点数、学习班,万一出了事,一定要等到警察前来,留下记录。如果是你的责任,千万要态度诚恳,不能转身溜之大吉,你的车牌号码会被人家记录下来的。

  我当时想,这下完了,我从后面撞了别人,到哪儿也说不过去,分明全是我的责任,等着警察来给我罚单吧。

  正当我坐在车里彷徨不安的时候,前面车子里下来两个年轻人,大学生打扮,一点没有怒发冲冠的表情。他们走到车子的后面,在被撞到的地方仔细看了看,然后,其中一个走近我的车窗,朝着惊魂未定的我笑了笑问:“Are you ok? ”

  是我撞了他呀?!还问我怎么样了?我勉强镇定下来,回答说我没事,然后赶紧态度诚恳地说:“你的车子怎么样?需要去修理吗?”

  他向我挥了挥手,“没事。蹭了点皮。冬天在这里,这种事常发生的。你没事就好,赶紧赶路吧,路上要小心啊。” 说罢,钻回他的车里,把宝马开走了。

   这是我的第一次交通事故,大概也是仅有的一次原因在我的事故,就这么化解了。

  从波士顿回来,我开车的信心大增。那以后,我开着这辆福特车,东南西北,跑过东海岸好多地方。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北面到过尼亚加拉大瀑布,南面去了乔治亚的亚特兰大,往西还一路开到了芝加哥。

  在这期间,我还大大小小地出过一些事故,大多不是我的过错,有一次,也是一个年轻人,开着一辆敞篷跑车,带着他的女朋友,在下坡的路面上没有停住,从后面撞到我的车上。他很是惶恐,跑下来,一连说着对不起,问我要不要叫警察来,留个记录。我看了看车后的防护板,只是稍微有些凹进,车身并没有什么损失,就摆摆手,说:不必了。

  有朋友劝告我说,开车出了事,只要不是你的责任,一定要理出个是非来,小毛病要说大,身体没伤也要喊个不舒服。对方也有保险公司赔偿啊,不关他什么事,能赚一笔的机会,干嘛白白放过?

  对此,我的想法实际上很简单,700块钱的老爷车,再怎么样也值不得大修大动的了。人在旅途,车与车之间的磕碰,就象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不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得饶人处且饶人嘛。更何况,每当这样的时刻,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波士顿街头的那个小伙子,或是坐在我旁边的韩国绅士:碰撞,就象我后来碰到的许许多多的文化撞击那样,是不可避免的。值得好好考虑的,是如何化解那些碰撞,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更多添一点理解,和宽恕。

不是吗?

  (五)

  来美国的第一年,一切都那么新鲜,一切又都那么陌生。在陌生的日子里,寂寞总在猝不及防的时刻,阵阵来袭,并牵引着游学异乡的我,领略人生的种种必由之路。

  远在天边的家人、节假日的清冷、考试后的空虚、独坐寒夜的寂寥,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唯一的解脱,就是开着那辆老旧的福特车,冲进高速公路的车海之中。我总是把音乐的声音开到最大,任凭巨大的混响将我吞没,将寂寞吞没。

  那一年,我把车糟蹋得相当厉害,开着它跑了两万多英里。一年之后,轮胎报废了三个,带动风扇的传送皮带也换了新的,机油越漏越大,煞车油也开始不知从什么地方溜走了。

  终于有一次,在一个十字路口的红灯前,我将脚闸踩到了底,汽车还是没能停在白线里面,差点儿撞上人行横道上一位穿过马路的老太太。老太太怒气冲冲地向我吼叫了几句,虽然隔着车窗我听不见她的声音,但我知道,那绝不是什么好听的词语。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该是和我这位“老朋友”告别的时候了。

  同学们给我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有人说,把老福特卖了,先把漏油的地方暂时封住,出手之后,就不是你的事情了;有人说,你可以把还好用的零部件拆下来,分别卖到废车场(Junk Yard),可能比单卖车还能多得一些钱;有人说,可以trade in,换辆新车,或是新的二手车,车行里会给你的旧车估价,在新车的价钱里打掉些折扣。我把车子开到一家车行,那人只是草草地扫了一眼,便对我说,“也就值个50美金吧。”

  50块钱啊?还不抵一台微波炉,不够一次百老汇的演出戏票,甚至不够一次大吃大喝的价钱啊。

  人车相伴的这一整年,我已经对这辆老福特了如指掌了,平时常备几罐引擎机油,夏天多带一桶冷却液,冬天超低温的日子,别人半新的车都点不起火来,老福特在我的手中,却能够一点就着,不会耽误早晨的课。

  一年来,我在它身上,学会了更换备用轮胎,学会了为跑光了电的电池充电,学会了自己更换磨断的传送皮带,而更多的是,学会了一些开车做人的道理。

  我没有将它送进废车场,也没有在买新车时将它折价抵售,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我的老福特,才能让我觉得心安理得。我把它停在宿舍楼的窗台下,每天从窗户望出去,都能够看到它,就象看到了一位仍然健在的老朋友。空闲的时候,我会打开车门坐进去,拧开收音机,将音响调得震耳欲聋,那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乡间的沃野千里,或是城镇里安居乐业的人们,我会回想起我和老福特一起跑过的路,东南西北,春夏秋冬……

  直到有一天,又一场大雪飘然而至,我站在宿舍楼三层的窗户前,望着清理街道的拖车,将老福特吊起,跎上,开走,渐渐地,消失在漫天飞雪中……

[附记]

  新车是一辆水灰色的福特Taurus,有着流线型的尾巴,看着十分舒心。那时候朋友们都劝我买性能好又节油的日本车,可是我却固执地选择了又一辆福特。我知道,我是想在新车身上,寻觅过去那辆老福特的影子……

美移民案严重积压乏力改善

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今夏的移民规费大涨,原意在解决申请案积压问题,但数百万申请入籍和调整身分的移民,仍面临申请案件的严重积压。与此同时,三藩市“城市身分证”法案在市参事会上顺利获得二读通过,等待市长纽森签署后即可成为正式法律。“美联社”报道,公民和移民服务局没有透露受理案件积压的总数,但美国移民律师协会称,他们被CIS官员告知,在短短2个月内,移民局收到350万件申请案。而该局2008至2009财政年度的预估的处理案件数,则为320万件。公民和移民服务局局长冈萨雷斯(Emilio Gonzalez)称,他们曾预计到申请量会增加,但没想到会增加这么多。

  移民律师称,案件积压可导致申请被错误拒绝,或寄出的文件发生错误,一些申请或在审查程序中丢失。据称,移民局内布拉斯加和德州处理中心拖延最为严重,根据移民网站的最新进度报告,德州中心目前正在审查由7月26日起提出的申请。

  44岁的卡玛科已在美国生活25年,目前是波士顿的一名守卫人员。她在7月27日递交入籍申请,但在11月9日才收到收据,称其申请已进入移民局电脑系统,并开始申请程序。卡玛科说:“我想参加投票,我想持美国护照旅行。”不过“美联社”指出,尽管离选举还有一年之久,但卡玛科可能赶不上这次大选投票。

  国际服务僱员联盟(The 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执行副总裁梅帝那(Eliseo Medina),“人们批评移民不想成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他们不想被同化,但从申请入籍案积压的情形可以知道,他们是多么渴望早日成为美国公民,可是他们却遇到重重的阻碍。”

  在约30万件职业移民申请寄件发出后,移民局的案件拖延更是雪上加霜。移民局起初称不能受理这类绿卡的申请,但在受到愤怒的压力后,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移民局已建立电话热线,并在网站上刊登申请案处理进度。移民局发言人宾特列(Chris Bentley)说,至少已有110名移民工作人员,志愿加入协助解决积压申请案件的工作行列,他们已分途前往德州和内布拉斯加的工作地点。而国会曾拨款 4.6亿美元,要移民局将移民申请案减缩至6个月,但这笔经费已在上一会计年度终止。移民局财政主管琼斯(Rendell Jones)说,该局无法承受将增加收费延迟至总统大选之后。

  而在一些企业抱怨他们的僱员因申请入籍不得动弹时,主管官员也採取变通办法,让这些有合法签证的技术工人及跨国公司内有合法签证的僱员自由旅行,无须提供其他的辅助性证件。但儘管是这样,情形仍几乎失控。

  而三藩市“城市身分证”法案于20日二读通过后,市长纽森将有10天时间去签署或否决法案。有关法案会在正式成为法例后9个月开始实行,令三藩市成为美国首个向居民签发身分证的大城市。

  根据该法案,申请人必须提供身分与居住证明,身分证明可以是外国护照、外国身分证加上外国驾照、甚至员工证或学生证等。而居住证明则可以是水电费单、电话费单、三藩市公校入学证明、银行月结单、甚至是无家可归者入住市内庇护所的证明等。不过该城市身分证并不能用于一些必须有州或联邦身分证明文件方可获得的受限服务,身分证的目的最主要仍是让持有人更容易融入社区,在享受社区服务之馀,亦会对持有人带来各样帮助,例如紧急联络等。

绿色汽车:听上去很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11:54 新民周刊

  在未来可替代能源的可选择性上,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认定一点:没有唯一,只有更多。

  撰稿/苏庆先(记者) 摄影/潘文龙(记者)

  30年前提到“绿色汽车”,很可能是一辆深绿色的福特Torino。当然,它现在的意义已完全不同。

  尽管超高效的小型车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气混合动力车早已面世,但汽车工业的绿色化却仍然相对滞后。几乎每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都已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清洁、高效汽车计划,但它们中的大多数,现在却仍然停留在“热身”阶段。

  而且,当消费者和汽车商都已开始准备接纳对环境更友好的绿色汽车时,竟没有人能说出最好、最适宜的“绿色汽车 ”究竟是什么。当丰田于1997年首推第一款产业化的普瑞斯(Prius)时,它所体现的“混合动力”的定义,似乎就决定了未来的绿色汽车必定是多能源、多技术的解决方案。

  随着汽、柴油供应萎缩、成本上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许多可替代能源和技术正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包括清洁柴油、燃料电池、生物能源和氢能源等等。在未来可替代能源的可选择性上,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认定一点:没有唯一,只有更多。

  在上周举行的展示清洁能源汽车发展成果的2007必比登挑战赛上,多家汽车厂商都表达了这一观点。通用汽车环境能源及安全政策副总裁伊丽莎白·洛瑞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称,“我们意识到没有一种单一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寻求多种解决方式。”

  通用汽车一口气带来了6款清洁能源车型及3套技术系统,分别涵盖氢燃料电池、电力驱动系统、混合动力、生物燃料、天然气和柴油等多样化的能源技术领域,其中最新一代的氢燃料电池车——“零油耗、无排放”的雪佛兰Equinox ,已经在北美市场进行测试。

  此外,包括大众汽车、梅赛德斯-奔驰、福特汽车、宝马等跨国公司巨头,也带来20多辆清洁能源汽车,囊括了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生物能源、太阳能等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已在欧美实现量产。

  在嘉定试驾试乘现场,这些车界新玩意儿被一一“过堂”,试驾结果表明:大多数以氢气或燃料电池为能源的汽车都表现出了操控稳定、驾驶平稳、噪音低、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优势。

  或者可以这样说,现在清洁能源汽车的技术已经不是问题。各大汽车厂商(尤其是跨国汽车巨头)在清洁高效的柴油技术、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以及生物能源方面,都已准备就绪,只欠“东风”。或者换句话说,就像米其林集团管理合伙人贺立业在挑战赛上所指出的,“清洁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各种障碍”。

  他所提到的“障碍”,在福特汽车副总裁许国祯看来,包括技术的可获得性、燃料的可供应性、基础设施的情况(比如氢燃料的运输、储存和加氢站的配备等)以及政府政策的激励(比如减税、减免费用)、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率以及消费者承受能力(新能源汽车售价都令人咋舌),等等。

  许国祯认为,要解决这些障碍,需要从整个汽车产业链(包括能源供应商、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到政策制订者的多方努力。他说,福特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其绿色汽车推向市场。

  相比较而言,隶属于菲亚特集团的玛涅蒂·马瑞利公司就现实了很多。该公司总裁白奇尼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在目前汽油尚不能被新能源替代的情况下,车主可能会因燃料的可用性和价格等因素而继续选择汽油。为此,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玛涅蒂·马瑞利开发了多燃料技术——SFS技术。

  这一技术率先出现在已广泛应用了乙醇燃料的巴西。它通过一种嵌在电子喷射模块上的功能强大的计算软件,可让驾驶者在加油时对能源进行选择,可在任何比例下使用汽油、乙醇和两者的混合体。也就是说,有了这一技术,汽车可以加入汽油、乙醇、这两种燃料的混合体或压缩天然气。白奇尼认为,今后10年内,一系列最新技术都将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通用中国总裁甘文维也指出,很多例子表明,消费者愿意尝试新技术。比如柴油车在欧洲就很盛行,人们购买柴油车是因为能够提高燃油经济性。他认为,“新技术在合适的环境下推出大家就会购买”。

  不过,众多被访者在看到光明前景的同时,也很清楚地指出了任务的艰巨性。许多业内人士认识到,即使在原油期货价涨到100美元一桶时,由于替代能源尚未大规模商业化、价格仍高于原油,因而无法普及。包括跨国公司总裁在内的很多人预计,未来大规模普及绿色汽车的时间,最快可能会在10年以后。

  在欧洲,已有25%的新燃料和合成燃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燃料。随着技术进步,最终将有30%-35%以上的新燃料和合成燃料取代传统燃料。而在全球范围内,大众汽车认为,真正的燃料电池应用,在2020年之前还难以实现。而氢能源的大规模普及,也是2020年之后的事儿了。

  而对面临汽车数量膨胀、能源紧缺的中国来说,挑战中蕴含着机遇。国家发改委今年4月10日公布的《能源发展“ 十一五”规划》中,氢能及燃料电池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按照政府的定义,氢能经济产业链包括:氢能研发、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驱动系统、制氢、加氢、加氢站建设等方面。

  或许可以预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处于先驱地位的中国,将是最有潜力快速推广氢能源汽车的国家。就像伊丽莎白· 洛瑞所说的,“我们相信在中国有加快氢燃料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也许比其他国家来得更快。”

  她的理由是:“我们常用来类比的例子是中国的固话网络和手机网络,当固定电话网络尚未完全建成的时候,手机作为新兴事物,它的发展会更快,布网也会更快更多。这对于加氢站也如此。”-

2007年11月21日星期三

黄金20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07:40 新浪科技

最大的天然金块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黄金是一种贵金属,价值含量比较高,“真金不怕火炼”、“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赞美之词无不表达黄金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位置。但鲜为人知的是,黄金还具有药用功能,可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更可笑的是,在阿兹特克语中,这种贵金属的意思竟是“上帝的大便”!

  以下就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有关黄金的二十件事:

  1.黄金也许是史前人类加工过的第一种金属。考古学家在保加利亚发现的黄金饰物的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所以,黄金出现的年代恰好与石器时代重叠。

  2.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牙医用金丝来装假牙。而早在16世纪,黄金填料就被推荐用于填充蛀洞。

  3.在西班牙殖民侵略者1532年登陆秘鲁时,印加帝国已经敛聚了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批黄金。在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俘获后,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提出以黄金作为赎金,最终,黄金器物将一个22英尺X18英尺的大房间塞得满满当当。

  4.然而,西班牙人并没有信守诺言,阿塔瓦尔帕国王最终还是被杀死了。

  5.黄金在阿兹特克语中的写法是teocuitlatl,意思是“上帝的大便”。

  6.康拉德·里德1799年在北卡罗来纳州父亲的农场发现了一个17磅重的金块,这是美国发现黄金的最早记录。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他们竟然将金块当成了石头,用作挡门的器物,三年后当地一个珠宝商认出那是贵重的黄金。

  7.里德的父亲仅以3.5美元(不到真正价值的千分之一)将那块黄金卖给了珠宝商。最终,里德知道了黄金的真正价值(今天可卖到10万美元),开始发掘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商业金矿。

  8.与詹姆斯·邦德在影片《金手指》中所讲述的故事相反,世上绝对没有“皮肤呼吸窒息”这种事。但《金手指》剧组显然不知道:当他们给“邦女郎”雪莉·伊顿全身涂满金粉的时候,他们在她的肚子中留了一小片没涂。

  9.黄金的延展性和韧性极强。经铸造,一块1盎司重的黄金可变成百万分之五英寸厚的半透明金块,或能被拉长至50英里长、直径5微米的金丝,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

  10.这种贵金属还具有难以摧毁的特性,从古至今就有“黄金有价”一说。所以,我们可以对其循环利用。在过去发现的所有黄金中,85%今天依旧在使用。

  11.美国阿波罗飞船的登月舱外面包着一层金箔,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宇航员免遭辐射。时至今日,宇航员头盔也覆盖着薄薄一层黄金薄膜,用以保护眼睛不会受到强光的刺激。

  12.70余年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标准方法就是时常注射黄金制成的液体,可起到消炎的作用。医生们至今不清楚黄金消炎作用的原因。

  13.将基本金属转变为金子是炼金术士永远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事实上,某种程度前苏联核反应堆也玩着同样的把戏——用辐射将铅核转化成黄金。

  14.黄金是一种环保金属,一些公寓大楼窗户均涂有一层黄金,以利于夏日反射阳光,冬天吸收热量。

  15.然而,提炼黄金的方式却是一种破坏环境的行为。金矿会将大量氰化物排放至水沟,把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2000年,罗马尼亚某金矿溢出的氰化物对河流造成严重污染,使使当地250万人无水可喝。

  16.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蚕食”岩石中的痕量黄金,接着将其积聚成大块黄金。矿业公司正寻求使用此类微生物而不是氰化物从矿石中提取黄金,这种采矿方法对环境的破坏性很小。

  17.在黄金储备方面,美国全球排名第一。但如果将黄金饰物包括在内,那么印度将抢过第一的宝座——全世界用于装饰的黄金,20%用在了印度纱丽的线中。

  18.地球表面蕴含黄金最多的地方在海洋,估计在100亿吨左右。不幸的是,至今没人找到从海洋中提炼黄金的有效方法。

  19.然而,与太空中的黄金储量相比,这只是小巫见大巫。1999年,NEAR飞船发回的数据显示,仅仅伊洛斯“爱神”一颗小行星上面,黄金数量就超过地球有史以来开采的黄金数量总和。

  20.遗憾的是,我们尚不清楚在太空开采黄金之法。(杨孝文)

管理乞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16:39 《小康》杂志

  美国的乞丐有多少?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美国政府为他们做了什么?

  ★文/陆乐

  今年八月,位于华盛顿的一家致力于帮助流浪者的非政府组织“全国流浪者联盟”给出了一份全面调查报告。

  根据这个报告,美国大约有三百五十万流浪者,占美国总人口的1%和贫困人口的10%, 其中,单身男性占41%, 单身女性占14%,有孩子的家庭占40%。报告还从人口学的角度做了各种综合比较。比如,所有流浪者中,年龄不到18岁的未成年人占了39%,黑人占了49%,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62%,完全没有健康保险的占58%。

  美国乞丐众生相

  没有固定收入的流浪者们,许多人选择了流落街头,乞讨为生。在美国这个汽车主宰的国度里,他们大部分都生活在不需要汽车、有公共交通的城市中心,成为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亚特兰大这些大城市的固定一景。

  笔者曾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生活过,见过几种不同类型的乞丐。一种是“随遇而安型”的。在世界银行和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前方的小花园里,每天都有许多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匆匆而过,和他们共存的,是花园里长凳上的乞丐们,他们身边有一个超市的推车,放着他们所有的家当:一条灰色的破旧毯子和写着“帮助我”的小纸板。这些乞丐神情坦然,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喂着鸽子。他们从不会主动向人乞讨,有人向他们的纸杯里扔点硬币,他们也只是不卑不亢地说声谢谢。还有一种常见的乞讨方式就是举着纸牌,站在红绿灯的路口,等待车里的人给一些零钱,甚至食物、香烟。

  有一些比较“主动出击”的乞丐,会在街头跟行人搭讪:“有没有零钱?我想打个电话。”如果行人无动于衷,他们一般也就悻悻然地不再纠缠。在美国,很少见到死缠烂打或者强行向人展示自己的残疾来博取同情的乞丐。

  还有很小一部分流浪者,是主动选择流浪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愿意受到主流社会的束缚,也不愿意寄生于收容所的屋檐下,宁愿在地铁口旁若无人地自弹自唱,只要帽子里有今天买面包的钱就可以了。

  华盛顿的许多政客和游客还见过一个特殊的“政治乞丐”。她常年驻扎在白宫大门正对面,自己搭了一个小帐篷,上面画满了反对布什的标语和漫画,前面摆了一个供人放钱的杯子。那些就在数米开外的白宫
保镖们早就对这个乞丐熟视无睹。

  美国政府帮助流浪者的“十年计划”

  针对美国的流浪者和乞丐问题,美国政府提出了在三百个城市实行旨在帮助流浪者的“十年计划”。在布什总统提出的2008年的联邦预算中,专门预留了44亿美元用于帮助流浪者。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笔钱的重点将放在为流浪者提供可负担的长期住所上,而不是临时性的收容所。在这个计划的资助下, 2007年,美国已经为流浪者建造了四万多个住房,大部分是一个卧室的公寓房,里面有基本的电器,包括洗衣机、烤箱、洗碗机等等。

  美国官方的跨机构流浪者委员会执行干事菲利浦•曼加诺表示,在美国的流浪者中,其中只有10%至20%属于长期流浪者,其他大部分人都是短期流浪者。他们因为听说大城市机会多,涌向城市,却没有想到那里的
房价同样很高,即使他们不停工作,也无法负担住房开支。政府所要做的首要事情,是为短期流浪者提供可负担的固定住处,让他们可以在大城市里生存下去。

  美国的一些城市,比如芝加哥、奥兰多、圣塔克鲁兹,还出台了一些限制乞讨的规定,比如在商店和自动取款机附近多少米内不许乞讨,甚至要先获得当地政府的“乞讨证”才能上岗。对此,华盛顿的一家独立调查机构“公共议程”对美国民众做了一次民意调查,没想到和政府的想法相反,71%的美国人认为,只要流浪者不妨碍到商店或公园里的他人,警察没必要来驱赶他们。

  来自民间的努力

  除了美国政府,美国还有许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为帮助流浪者而奔走。他们中,包括“全国流浪者联盟”这样的民间组织,有专门针对流浪儿童的慈善组织,还有一些为流浪者提供无偿服务的律师。

  今年八月,旧金山有一个中国妇女在失业后付不起房租,被房东赶了出来。她不会英文,除了过去的家和打工的餐馆,她最熟悉的就是中国城里的公共花园,于是,她白天在花园里乞讨,晚上就露宿在公园里。但是,地方警察还是发现了她,将她驱逐出来,并要罚款数千美元,准备把她送入监狱。旧金山的几个公共律师,决定免费为她打官司,他们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打赢了这场官司,为她免除了牢狱之灾,甚至为她找到了一个政府资助的汽车旅馆居住。其中一位律师说,政府与其花许多纳税人的钱去把流浪者们送入监狱,还不如把这些宝贵的公共资源投入到更有效的帮助项目中,比如为流浪者提供永久性的住房和就业服务。

  美国还有许多热心人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流浪者。黛安•尼兰是最近美国媒体上常常出现的一个名字,她曾经是一名流浪者收容所的主任,她卖掉了自己的房子,驱车三万多公里,穿越整个美国,拍摄了七十五个流浪儿童的故事。她把这部记录片《我的四面墙》带到国会山放给议员们看,目的是游说他们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联邦法案中,将流浪儿童安置到主流公立学校,而不是封闭在为他们设置的特殊学校里。“我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但是看到流浪儿童说起他们的未来的憧憬神情,我就感到充满了动力。”她深情地说。

Quantum Theory Can't Hurt You

另类角度看相对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10:38 新浪科技

  你每天都吸入梦露的气息

  ——量子论和相对论原来也可以这样解释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1日消息,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如果你依旧对量子论和相对论困惑不解,那么建议看一看马库斯·查恩的新作《量子论不能伤害你》 ,这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将最为深奥的理论说得明明白白,试图让一切难以理解的理论变得简单起来。
另类角度看相对论:住在顶层的人老得快
玛丽莲·梦露

  每天吸入梦露的气息?

  你知道吗?你身处房屋顶层要比你身处最底层衰老得快,你每一次呼吸都会吸入玛丽莲·梦露呼出的原子?事实上,科学远比科幻小说更奇妙,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这个宇宙比我们发明的一切事物都令人不可思议。作为21世纪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量子论和相对论最能体现这一点。相对论揭示了黑洞的奇异世界,告诉我们宇宙竟然有起源!

  量子论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自然界的新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带来了激光、电脑、苹果iPod nano播放器等一系列发明创造,还解释了太阳发光过程及地面是固体的原因。至于你不断吸入来自玛丽莲·梦露的原子,说它与量子论存在直接联系有些言过其实。尽管如此,这一过程同原子——如同将我们拼装起来的垒高玩具——属性存在联系,量子论从本质上讲是描述了这个微观世界。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原子很小,如果想要将这句话末尾的句号填满,则需要100亿个原子首尾相连。这意味着,你每呼吸一次,数以万亿计的小颗粒会喷射到空中。一阵风袭来,会将它们均匀地扩展至地球大气中。一旦发生这种状况,大气的每次“呼吸”都会包含你呼出的一两个原子。所以,一个人每次呼吸时,他们也将吸入或是你,或是玛丽莲·梦露,或是亚历山大大帝,或是地球上最后一条暴龙呼出的原子。以上事例不仅说明了原子有多么渺小,还表明它们还具有令人感兴趣的空洞。

  掌握运动减肥的奥妙

  汤姆·斯托帕德这样描述了绕原子中心的核子运转的电子:“攥紧拳头,如果你的拳头如原子核一般大,那么原子就同圣保罗的一样大,如果碰巧是个氢原子,那么它就只有一个电子大,像飞蛾一样在空荡荡的教堂飞来飞去。”很难想象,还能有比这更贴切的描写来形容我们有多渺小、多可怕。原子为何如此空洞?或者换句话说,原子与它们小小的核心相比为何如此庞大?

  归根结底,这全是因为对量子世界特征的定义——其“居民”拥有奇异、可分裂成对立面的本质。它们的一举一动既能像本地化、子弹似的“颗粒”,也能像碧波荡漾的“波涛”,更像池塘中的涟漪。想象这一幕,一定会让你头疼不已。物理学家不得不接受这种理论,即电子及相似物质与日常世界的一切事物均存在显著差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波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就是电子(还化身为波)不能包含于小容积物体中的原因所在,也是原子比你想象的更大的原因所在——真空99.9999999999999%的区域都由其构成。

  大自然基本构造单元的这种双重性格还产生了其他后果。它导致了一种类似于《爱丽丝梦游仙境》所描述的奇妙状况:一个原子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原子能即时相互交流,甚至在宇宙的相反方向。量子论确实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理论,而现代物理学另一重大理论——相对论——同样具有其特异之处。

  例如,它掌握着运动减肥起作用的真正奥妙。原因何在?因为你活动的速度越快,身体就会变得越苗条。这是“狭义”相对论得出的真理。狭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这种变化也许并不明显,因为只有在速度接近于光速(速度比客机快一百万倍)的情况下,这种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尽管如此,如果有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从你身边经过,按照狭义相对论的解释,他会在前进到一定距离后被压扁。

  住在顶层的人老得快

  这并非狭义相对论施加的唯一影响。从你身边飞过的那个人还让他的时间运转变得慢起来。爱因斯坦后来又扩充了这一理论,他综合狭义相对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于1915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将引力改述成因时空中的物质与能量而弯曲的时空,以取代传统对于引力是一种力的看法。幸运的是,这种理论最后还转变成引力理论。该理论表明,时间前进脚步放缓不会发生在移动速度快如闪电的物体上,而是针对置身于强大引力的物体而言。

  这一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你身处房屋顶层要比你身处最底层衰老得快,因为你一旦身处最底层,距离地球中心相对较近,因此承受的引力要比站在高处承受的引力更强。当然,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微不足道的影响,你可能感受不到。然而,一旦身处引力十分强大的区域附近,如黑洞,这种影响就变得很明显。如果你处于黑洞边缘附近,时间对你来说忽然变得如此缓慢,以致于你能看到宇宙的整个未来,尽管只是一闪而过的瞬间。

  夜空如白炽灯般明亮

  同这种影响一样奇异的,无疑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最令人惊讶的推测,即宇宙也有起源。按照科学家当前的预测,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的“创世大爆炸”,当时,星系被不断冷却的残骸物质冻成一团。这种理论的证据可能就在眼前,只要打开电视机,将其调到两个频道之间,电视屏幕上1%的静电噪音就是那个发生爆炸的大火球的残余热量。

  大爆炸产生的热量被宇宙团团包围,散发不出去。所以,热量无处可走,最终只能在我们周围游荡。当然,随着宇宙不断膨胀,热量很大程度被冷却,如此一来,它不再以可见光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微波形式出现,我们的电视就能接收微波信号。微波是光的一种形式,由称为“光子”的颗粒构成。宇宙中99%的光子并不是源于星星发的光,而是被束缚于大爆炸产生的热量。

  如果我们肉眼能看到微波,那么整个夜空就像白炽灯内部一样明亮。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热量直到1965年才在偶然一个机会被发现,而发现它的两位天文学家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最初以为他们的科学仪器接收到的是鸽子粪的微波热量。在人类科学史上,恐怕极少有哪项被误读为如此世俗东西的发现具有如此深远的意义。如此看来,科学确实比科幻小说还奇特。(杨孝文)

任正非的非常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 16:16 南方人物周刊
科技时代_南方人物周刊:
任正非(陈禹 图)

  风波起于任正非的华为帝国。

  这家被称为中国最神秘的通信制造企业,因为一场大规模员工辞退行为而被聚焦——普遍认为,这是为了规避2008年1月1日即将生效的《劳动合同法》。

  这是一部备受关注的法律。最保守的估计是,中国的劳动者数量为1.5亿人。如果包含农民工在内,这一数据可能达到3亿。

  这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法律。立法应该更理想,还是更现实?学者们为此争论不休。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向劳动者倾斜的“善法”,具备强大民意基础,亦被很多人寄予厚望。

  不过,法律能否得到有力执行,尚需要观察。“单纯从契约法角度分析,中国的劳动契约法是最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劳动者的权益是最高的。”西北政法学院副教授谢德成,《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专家之一说。

  而年底辞工潮的盛行,也提醒我们,如经济学者张维迎所说,“从世界各国的实证研究来看,很多美其名曰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最终给劳动者带来的是伤害。”

  任正非的非常道

  本刊记者 张欢 实习记者 饶智 发自深圳

  最神秘的通信制造企业

  大概每一个想和外界沟通的中国人都离不开这家公司。如果你想打电话,需要程控交换机、动动拇指发发短信离不开电话预付卡和基站服务,想上网冲浪,不能没有路由器……

  在中国,这些产品大多是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总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田的这家公司,在中国却并不为人所熟知。

  这家中国最神秘的通信制造企业生动地体现着创建人任正非的雄心壮志。当“中国制造”凭借着低价格和低技术含量闻名世界时,他已经成功地把华为这家民营企业带领到了国际一流跨国企业的境界。它是中国最赚钱的民营企业、赢利最好的高科技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

  2006年,华为销售收入高达656亿元人民币,其中65%来自海外市场,而据海外媒体透露,今年上半年其收入达到8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62%。更为可怕的是其惊人的利润率——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依据企业2006年营业收入排序,联想、海尔、华为占据前三。但在盈利的硬实力方面,华为以41.36亿元居首,远超第二名海尔的15亿元;华为上缴税金74.78亿元,接近前10名另外9家公司之和。

  按照《财富》杂志2006年公布的世界500强入围门槛,华为有望成为首家冲刺《财富》500强的内地非国有企业。1988年这家公司创建时,资本仅为2.4万元人民币。

  英国《经济学人》的评价是“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在华为公司崛起的过程中,63岁的转业解放军军官任正非一直保持着低调。他在公司内宣称:“我们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没有向公众披露内部信息的义务,只要对政府负责,对企业经营负责就行了。”即便外界有各种正面或负面的猜测,华为也从来不给外人满足好奇心的机会。对于一名中国记者来说,采访他的难度要远远超过采访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

  坂田基地里一名负责客户接待的员工告诉我们:“老板有规定,除非是重要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免谈,谁来游说就撤谁的职。”

  很多华为的员工都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如果你没有权利代表华为说,就不要说。”这是华为的铁律之一。

  距离华为公司仅一街之隔的是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它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富士康科技集团。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以及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像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以及任天堂的视频游戏机Wii都是从这里出产的。在和华为公司差不多的面积内,云集超过30万的员工,其中绝大部分是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的普通劳工。

  来到这里,恐怕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变革的魔幻色彩。一边是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它的技术创新足以到海外“以技术换市场”,而另一边是被英国报纸称作血汗工厂的劳动密集加工型企业。年轻新锐的工程师和流水线上面色枯黄的打工妹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一条街道上,而正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形态创造了中国目前最大的财富来源。

  最引人注目的辞职风波

  2007年11月,一向低调的华为公司引来了社会瞩目。按照公司的要求,工作满8年的员工,由个人向公司提交一份辞职申请,在达成自愿辞职共识之后,再竞争上岗,与公司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工作岗位基本不变,薪酬略有上升,并且享受一到两个星期的假期。

  “先辞职再竞岗”时,所有“自愿”离职的员工将获得华为公司相应的补偿,补偿方案为“N+1”模式。 N为工作年限,打个比方,如果某个华为员工的月工资是5000元;一年的奖金是60000元,平摊给每个月就是5000元的奖金,假如他在华为工作了8 年,那么他得到的最终赔偿数额就是10000元(工资+月奖金)乘以“8+1”,计90000元。一名长期跟踪华为公司的记者表示,华为公司在补偿方面的付出可能要远远超出外界猜测的10亿元。

  低调的华为公司也许没有想到的是外界对于此举的强烈反应,全国总工会已经介入此事。来自华为方面的消息则表明已经有99.9%的员工重新上岗,其中包括了总裁任正非和董事长孙亚芳。

  外界普遍认为华为此举是针对明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该法第14条规定:劳动者在一家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或者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除非劳动者提出异议,否则用人单位都应当与之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事实上,这件事情在华为公司内部却相当平静。本刊采访到的数位华为员工普遍表示除了在感情上有所触动外,并没有觉得公司此举有何不妥。一名研发平台小组的工程师对这些老员工表达了自己的羡慕——工作和公司配股不变,多了有薪假期,而且还收获了一大把现金。

  劳动难题

  如果对这家神秘公司有多一些的认识,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并不是多么突兀。

  任正非的华为帝国的核心就是在深圳坂田基地——占地约1.3平方公里的华为总部。这里划分为生产中心、机加工中心、华电研究楼、中央研究中心、中试中心、华为大学、“百草园”员工宿舍以及行政中心。划分各区域的街道分别被任正非命名为居里夫人大道、张衡路、冲之路。

  坂田基地里有上万名的工程师,在这里可以找到任何一所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的学生。这里70%员工拥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还有几千名博士、博士后。华为公司每年在高校的招聘被称作是“掠夺式招聘”,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等专业毕业生甚至可以在华为公司开同学会。

  一名新入职的大学生第一年的综合收入就可以达到十万元。此后伴随着工作业绩的提升,大抵在第三年左右将可以购买公司的股票,内部股每年都有分红,如果资金不够,公司将协助员工获取银行贷款。对于在华为工作多年的核心员工来说,奖金和股票价值占据了收入大头,工资不过是“生活费”。

  高工资的代价是高强度的工作。2006年4月28日,25岁的华为工程师胡新宇因脑膜炎去世,在此之前,他在30天里只回过四次家,时间都花在某重点封闭研发项目上,夜里都是在实验室的床垫上度过。

  胡新宇事件后,任正非在《华为人报》警告道,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制约华为发展的另一大问题也许是它神秘的股权结构。

  目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股东是一个自然人和社团法人。自然人曾经是任正非,现在是CFO纪平,持有约0.98%的股权,社团法人则是华为职工持股会,任正非在其中的持股比例没人知晓。

  华为公司的内部员工持股经过了内部股——虚拟受限股——期权的大变化,这其中的腾挪转移外界很难知晓。即便是华为员工也很难搞明白:公司和员工沟通配股和分红情况时,不容许员工复印或留底,沟通后马上收回通知单。

  在这种情形下,员工持股更像是公司对于内部员工的一种奖励制度。原因很简单,员工所持股权与公司的净资产毫无对应关系,员工分到了红利,股权却在奇怪的“零”增值。

  接班人问题

  44岁开始创业的任正非一直在华为内宣扬寻找接班人。曾经,人们看好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技术天才李一男。

  李以解决程控交换机问题而受到重用,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裁,两年被提拔为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成为最年轻的副总裁,被人们视作内定接班人。

  和任正非有着同样直率性格的李一男,和任情同父子。但在任让他历任营销委员会主任、华为电气总裁、北京研究所所长等职后,30岁的李一男选择了自主创业,这在当时的华为受到了鼓励。任亲自在深圳最好的五洲宾馆送行。

  按李一男离别时的承诺,他会做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的代理商。出乎意料的是,一年后李一男组建的港湾网络公司,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开发自主品牌产品,还吸引了一大批华为原来的技术骨干,俨然成为“小华为”。

  此举令任正非震怒,尽管港湾的收入连华为的零头都不到。华为还是专门成立了“打港办”,在港湾公司竞标时,以低到两折的价格赔本竞标。对港湾的骨干员工,进行高薪挖角,甚至到了熟悉港湾每一个细节,几乎可以挖走它想要的任何人。

  在港湾上市前夕最关键时刻,一封来自华为公司的律师函发到了港湾公司,要求其解释若干知识产权问题,并声明以法律诉讼为底线,彻底打乱了港湾的上市计划。

  此时的港湾只剩下被西方巨头收购的机会,当西门子有意收购时,华为派出以董事长为首的团队和西门子交涉。考虑到和华为在3G项目上的战略合作,西门子放弃了收购计划。

  事情最终以最出乎意料的方式收尾:2006年6月,华为收购港湾网络,李一男重回华为,尽管还是副总裁和首席科学家,但他已经不再是核心团队EMT成员,而华为副总裁有一百多个。

  任正非曾在一封写给华为员工的信中说:“要快乐地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他坦承,“我也曾是一个严重的忧郁症、焦虑症的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乐观,我的病完全治好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走出困境!”

  2001年,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人们得知了任正非的背景:出身贵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七兄妹中排行老大。他的父亲任摩逊“充其量可以说是一个乡村教育家”。

  他“文革”时在重庆读大学,毕业后参军。他出席过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任正非有很多亲戚在华为公司工作,因为他的原因甚至连名字都改掉了。据华为离职高层透露,任的家人在公司口碑相当不错,但他的弟弟等人创办的关联公司还是享有特权,在一些关键的位置上正是由任的亲戚控制。

  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任正非评为年度影响世界100位名人,他是作为“商界巨子”入选的唯一中国人。

  华为发展简史

  华为是由任正非在1988年创立,起初的注册资金仅2.4万元人民币。一开始他在深圳从事程控交换机的代理工作。

  1992年,华为公司开始从事程控交换机的研发工作。事实证明任的赌博是正确的,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功地把电信产品价格拉下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国内厂商崛起,国外进口的程控交换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从90年代初的每线300-500美元,下降到了1998年的50美元,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随着国内通信市场的逐步瓜分,任正非开始考虑进军海外市场。他们沿用了开拓国内市场的经验:建立稳固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先从并不发达的亚非拉地区起步,建立办事处,通过驻外使领馆与该国电信部门取得联系,逐步占领市场。

  2005年12月 23日,华为与英国电信签署正式供货合同,全球最顶级固网运营商的大门从此向华为敞开。2005年11月21日,华为与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正式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2006年2月16日,华为和沃达丰联合宣布,华为将在未来5年内为沃达丰在其运营的21个国家提供定制手机。

各省人的性格

中国实为地大物博之国度,渊源文化,芸芸众生;气象万千,璨若星辰。各地风土人情,海纳百川,鳞次栉比;各地人物众相,千奇百怪而又逶迤绮丽;似有百种特点而又趋于丰富。是为五十六种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种颜色,五十六朵奇葩。

东北人 (此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渊源于古代之北蛮夷,略带有鲜卑之血统。后起于满族之昌盛,大同于民国之初。
  东北历史上名人很多。基本都为皇亲国戚。如努尔哈赤,张作霖,张学良。
  东北人天性豪爽,激情而张扬。内质刚毅,外表强悍,实为表里如一也。然而,身体强壮,而大脑却略欠发达。以致历史上,东北人成为“智商者”的“枪杆子”,也从而就有了东北军的威震神州。
  东北多伟男,少美女。男人多为身材魁梧,面堂高挺,声音洪亮;但粗野蛮横。女人多为娇柔造做,华而不实。且抽烟喝酒样样精。
  东北人性格随意而张狂,欠温柔之涵养气息。东北人的打杀骂人作风是闻名遐尔,尤其粗话,野话,无人能敌,无人能挡。想当年“二王”千里走“麦城”,落得个中原大地“草木皆兵”。

北京人。
  渊源于山顶洞人。古老的历史,古老的底蕴。
  北京本地历史上属于燕国之地,很少出名人。不过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倒是北京人。作为几代的古都,北京本地虽然很少出名人,但中国人近乎过半的名人却都在北京。
  北京人自豪于元明清三朝的皇家胜地,更自豪于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的升起。北京的天地是大气的,人却显得小气。拘泥于传统而墨守成规。四合院,二锅头,花里胡梢是京剧。
  真正的北京人是不排外的。就是排外,其排外的意识已被敦化。征服北京的不是北京本地人,而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神仙。
  北京人的性格实在,没有过多虚伪的修饰成分。对人自然而随和。一碟小葱拌豆腐,一瓶二锅头,瞎侃乱侃是北京普通男人的特点。但侃来侃去,北京人就是不侃***。

河北人。
  渊源于山顶洞人及蒙古人种的混合体。
  自身的存在都是朦胧的,所以更难说清本在的真实了。
  河北历史出了几个名人,但略显渺小。有名医李时珍,董必武,以及***将领冯玉祥。
  河北人自古欠缺独立性,这是同他们和皇家胜地北京近在咫尺的距离有关。常年蹲在墙角下,又怎能不受城墙的影响。唯一的骄傲“承德避暑山庄”也只是皇帝的行宫而已。所以,河北人从来是看北京人行事而行事。就连说话,也是绕着圈儿的学北京话,但就是学不像。

天津人。
  渊源于山顶洞人的旁支。自古京津是不分的。风俗和人情基本相同。
  天津因地狭的原因,历史上属于燕国之属地。所以,本地很少出名人。倒有一个泥人张可以一提。
  天津人性格豁达,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嫌疑。天津人本性幽默,所以就有了他们幽默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另外还有马三立的“逗你玩”。
  天津的本地话很有特点。原始而富有磁性。地方不大,正统的风俗却没被同化。实为庆幸。

山西人。
  渊源于黄河正统。但也不排除有古代各路蛮夷之混杂血统。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就是山西。山西历史上所出的名人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一代霸主晋文公,宋代学士司马光等等。
  山西人对于中国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无疑伦比的贡献。洪洞县的大槐树下,自明初就有数百万人被被迁往全国各地开荒造田。
  山西人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怕事,拘谨,羞于外露而又勇敢,放纵,具有献身精神。就如土军阀阎大人***一样,挥着大刀赤膊上阵。还真有点民族的骨气。山西自古出美女,一个貂禅一个杨贵妃是空前绝后。武则天也是山西人。山西人好喝醋。

山东人。
  渊源于黄河文化之中原正统。鼎盛于春秋齐鲁儒道之传播。
  山东的齐鲁文化曾经属于中国的先进文化之一。尤其孔子的儒学更是成为历代帝王所尊崇的正统。

山东历史上名人荟萃,尤以春秋战国时代为最。如一代明君齐楦公、神医扁鹊,书法大家王羲之、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等。
  山东人的精神支柱是孔家思想及孔府。这也是他们聊以傲然的所在。中国历史上出思想家及哲学家最多的地方是山东(如孔子和孟子)。五岳至尊的泰山也在山东,古来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就是始皇大帝也不忘在泰山的崖壁上刻上他包举宇内的功勋。
  山东人思想保守而拘谨,好于精神胜利法。藐视现实好于理想主义。且不乏有乌托邦之超越想法。
  山东人人高马大,就是女人,其脚的码寸也是江南女人的一倍。山东多伟男,但少俊男。山东无美女,就是有美女,本地话一出口,令人大迭眼睛。山东人好酿酒,但酒大多是劣质酒。山东人好吃大葱和大蒜,所以,大多数山东人都有口臭,但却很少有人得癌症。

上海人。
  渊源于吴越之正统。掺杂各路蛮夷之精华之地。
  上海是本无历史可言的。所以,单一的上海是历史的荒漠,更是文化的沙漠。当然,这只是对于上海本地人而言。
  上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号为城市的地方。自十九世纪中末开埠以来。上海商贾云集,经济,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更有海外蛮夷横争圈地,本土各路神仙顺水掺和。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已是东方的纽约。现代工业规模已不可小觑。
  上海人本性刁钻,习性奸猾。自视为傲然一切,鄙视一切。好于钻营取巧,包囊私欲。言谈尖刻,不留情面。性吝啬,好占小便宜。排外而自不量力。男人不像男人,倒有女人的脂粉相;女人不像女人,过多有风月相。
然而,上海本地虽然不出英杰。但很多英杰却出在上海,非本地人也,只是利用了本地的优势跳板而已。所以,上海人是可怜又可悲的。唯一的能聊以自慰的,就是它那个能装点门面华而不实的时尚城市而已。

内蒙人。
  渊源于标准的蒙古人种。古时被统称为匈奴及北蛮族。崛起于成吉思汗的挥戈射雕,鼎盛于忽必烈的大元纪年,衰败于朱元璋的驱逐鞑虏。
  内蒙历史上最伟大的名人为铁木真及忽必烈。
  内蒙人体形粗壮,面宽耳阔;臂力过人,威猛彪悍。成为匹夫之勇的楷模。但心底善良,为人敦厚,少有歪门邪念。
  一曲《草原之夜》,一只红通通的烤羊腿,一杯奶茶,天下的来客都会成为内蒙人的朋友。

陕西人。
  渊源于蓝田人种。为中华民族正统。
  陕西的历史底蕴是无疑伦比的。曾经的汉之祖先轩辕下葬于陕西的黄陵。更不要说它的十三朝古都,始皇兵马俑,以及杨贵妃的洗澡堂华清池了。
  陕西人自豪于他们的这种历史。更自豪于秦始皇冲出潼关灭六国的伟大统一事业。殊不知,秦始皇非陕人也。就是所谓的轩辕帝的原籍问题,陕西人同山西人,河南人也是争执不休。
  陕西人四肢发达,大脑却迟钝异常。他们安于保守,安于现状。厚道中潜藏着不满的怨愤。只会大喊着唱秦腔,而不会小声的赚钱。陕西人和东北人一样,其谩骂人的风尚也是数一数二的。
  陕西历史上的名人很多,如白居易,孙思邈,司马迁,李自成等等。陕西人号称为名小吃繁多,但很多的名特小吃都是回民的。
  陕西人的一大困惑,小***当年侵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很多兵大喊着打回老家去。陕西人的二大遗憾,自古长安帝王都,为什么当代选首都的时候不是西安而是北京。
  
河南人。
  渊源于黄河流域之中原正统。更属于轩辕氏的嫡系之后裔。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其洛阳,开封为历史著名古都。河南人对待其历史,是弘扬和自傲的。尤其,河南人同山西人一样,对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很大的贡献。在北宋末年,赵氏皇帝携带百万河南民众,为躲避金国的侵略而大举南迁。所以,目前江浙一带很多人的祖先为河南人。
  河南人在历史上饱受苦难和磨难。因为,所处中原大地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不断。从而促其四处奔波而流浪。如今,河南人遍布全国各个省份,也算是一种人力的征服。
  河南人,自改革开放以来。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好。但公平的说,那也只是几个老鼠害了一锅汤。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天涯何处又无坏人呢?所以,河南人不必自卑。应该骄傲于河南人的遍布神州。
  河南人比较讲义气。河南人好爱少林功夫。河南人胆量过人,从而也出了很多亡命之徒。河南历史上的名人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还有大美男潘安,以及民族英雄岳飞。不过,河南在小***侵略中国时也出了很多汉奸。

甘肃人。
  渊源于蓝田人的旁支。隶属于黄河汉之正统。但也不乏北方羌夷的混杂血统。鼎盛于西夏王朝。衰败于成吉思汗之南下征服。
  甘肃有句俗语:金天水,银武威。但挑来挑去,就是兰州,景象也好不到哪里去。甘肃地貌多为黄土和戈壁。所以,有个叫“三不拉”的地方,寓意为连牛羊兔都不在那里***。可谓凄凉异常。
  甘肃历史文化盛名。尤以敦煌莫高窟为最,其次为丝绸之路,再其次为“马超龙雀”及嘉峪关了。
  甘肃历史名人为“飞将军”李广,唐高宗李渊,“诗仙”李白。而今名人泛多,多为嘴上功夫。尤以央视主持人为最。
  甘肃人保守,憨厚,善良。性格多为呆板,少创新。甘肃人因其风沙的缘故,多为红脸蛋。但身体健魄,少有感冒之侵扰。
  
宁夏人。
  渊源于“水洞沟文化”。属于黄河文化之支流。血统复杂,多为西北方蛮夷混杂。其中尤以北狄,西戎,回讫为最。
  鼎盛于西夏,覆灭于成吉思汗的征服。
  宁夏为中国最大的回民聚集地。尤其以马姓为最。想当年的马洪魁,马步方为著名之“马匪”。
  宁夏地况多为戈壁。盛产枸杞,贺兰石及大米。
  宁夏人喜欢用枸杞泡酒,听说能治愈男性病。宁夏为回民族自治区,食多以清真为主。宁夏人好吃牛羊肉,忌讳谈猪。
  宁夏人外表凶恶,实为心底宽厚。如果,真的动起粗来,宁夏人手中的宰牛刀可是锋利无比。
  宁夏无美女。就是有,也被盖头蒙的难以看到。
  宁夏人多信奉伊斯兰教。相信真主。宁夏人崇拜的名人为本***,因为他是伊斯兰教世界的斗士。
  
新疆人。
  渊源于匈奴,突厥,鞑靼,蒙古,维吾尔族之混合体。血统尤为混杂。民族成分也尤为复杂。
  历史上自清军平叛准噶尔之前,新疆一直处于动荡不稳定时期。所以也促使了新疆本地人好武的传统。自清以来到2000年近250年的移民,汉族已经在新疆成为多数民族,维吾尔族退居第二,这是新疆永久中土化的最实质性的保证。同时,塔吉克、阿富汗属于塞种人,说东伊朗语(波斯语),成了伊朗争夺的对象;突厥国家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成了突厥领袖土耳其的文化势力范围。
  如今的新疆属于多民族的省份,所以,对于新疆人的看法很难评判。除过西迁的汉人外,新疆本地人大多都信奉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伊斯兰教。不过,在这里可以提一下新疆人的许多禁忌:一是性感禁忌(女性的穿衣尤其谨慎);二是窥视禁忌(万不可凝视对方过久);三是***禁忌(包括公众场合的有声屁贺和无声屁);四是饮食禁忌(非清真的猪,驴,狗肉是万不可吃的)。
  新疆维吾尔族的男人长相一般都很英俊,女人一般都很漂亮。但大多有狐臭。
  
西藏人。
  渊源于古时吐藩的嫡裔。掺杂有少许西北方蛮夷之血统。鼎盛于松赞干布的吐番王朝。衰败于忽必烈的向西征服。
  汉藏交流源远流长。文成公主及金城公主的远嫁吐藩,就是有力的说明。元朝建立后,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隶属行政区。从而进入大元帝国版图。明清两朝对西藏的管辖更是制度化和法律化。
  西藏人信奉喇嘛教。所以,他们建立了豪华的布达拉宫。达赖喇嘛和班禅为其信仰宗教领袖。
  西藏人因其高原气候,皮色黝黑,同印度人的肤色有所相象。西藏人对待朝拜尤为重视,一步一拜,虔诚而不倦。西藏人的脸色一般都是纯真和宽容的。西藏为佛之国度,在那里你会找到什么叫“圣洁”。不过,一般的藏人很少讲卫生,行为拖沓。但对客人友好倍加,一条哈达,一把藏刀,一壶奶茶,聊以他们的诚意。西藏不出美女,所以,汉人的公主就会远嫁西藏。

湖北人。
  渊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之中华正统。鼎盛于春秋战国之楚。衰弱于始皇帝的征服。
  湖北的湖泊数量为中国之最。所以,湖北人爱吃鱼。尤以鲳鱼为名。楚人所自豪的在于他们的先古之楚文化。略逊于中原,却略高于南蛮。楚人赖以骄傲的祖宗之一庄王曾说自己“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说明了湖北人之狂妄自负心态。
湖北人聪明。聪明的有点狡猾。湖北人对于自己的地理意识永远是模糊,不知道是属于北方还是南方。所以,只有站在黄鹤楼上呜呼哀哉的大谈中庸之道。
  湖北人好斗而勇猛,但却缺乏理智的思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却被秦而亡。所以,后来的项羽只能“无颜愧对江东父老”。
  湖北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算是屈原,他的《离骚》,《九歌》,《天问》可谓登天之作。湖北出了个美女叫王昭君,也出了美男叫宋玉。但也出了个叛国者叫林彪。湖北的女孩还算漂亮,但说起话来,有“模仿”四川话之难听嫌疑。

湖南人。
  渊源于楚人之嫡系正统。其鼎盛及衰败皆属于楚之附庸。所以,湖南之历史,也是大受湖北之历史影响。
  湖南人对于历史上唯一可聊以自豪的是古代水稻田的发展以及名人的层出不穷。造纸术的蔡伦,思想家王夫之,以及左宗棠和谭嗣同。近现代的名人尤其多,黄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十大元帅中,湖南的有三人;上将有十九人。另外还有画家齐白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可以说,在天降大予斯人的征程中,湖南人所做出的贡献是无疑伦比的。也从而就有了湖南人的“精神胜利法”。谁敢于向湖南人叫喊,列举的名人就能把你给淹死。
  湖南人的确聪明。湖南人好于挑战性的事物,但湖南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所以,湖南人好*和起义。湖南人张扬,湖南人不羁而难以管束。湖南是名人大省,但这些人出了湖南便忘记了湖南。所以,湖南经济落后。从而就有了“百万雄狮下广东”的打工生涯。也有了湖南妹子的悲惨凄苦经历。
  
安徽人。
  渊源于黄河之旁支的淮河正统。属于和县猿人之族裔。另有说之曰禹之后裔。
  安徽历史著名人物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庄子》主要寓示的哲学思想为: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解释宇庙万物的产生。
  关于老子,安徽人同河南人对于他的原籍问题争执比较激烈。已被河南人所占,在这里不必再谈。但另有南宋湖南历史名人朱熹,他的主要著作为《资治通鉴纲目》。另外他对于儒家的中庸之学给予充实的完善。其次为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也是安徽人。创造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安徽人爱唱黄梅戏。江青把这归类为黄色的戏种。安徽的男人模棱两可。安徽的女人朦朦胧胧。安徽人爱造反,所以出了个朱元璋;安徽人又趋于奴性,所以出了个卖国贼李鸿章(其实能不能卖国,老李一个人也是做不了主的,但他的贡献也是有的)。但安徽实为人杰地灵之地。《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医学家华佗,以及什么周瑜,包青天,还有陈独秀,胡适之等等都为地道的安徽人。
  安徽人应该和湖南人计较一下,数风流人物,看谁更叱咤,看谁能淹死谁。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然和人为灾害不断,从而家乡父老流离失所,四处求乞矣。安徽是近代出名人最多的省份之一,可以说安徽人左右了中国的发展!
  
江苏人。
  渊源于南蛮的河姆度氏族之旁支。鼎盛于春秋吴越之雄起。覆灭于始皇帝黄河正统之大一统。
  江苏号为鱼米之乡。也为水泊之乡。水稻渔业自古就比较发达。所以,江苏人爱吃大米和小鱼。江苏人天性小气,所以就有了“瘦西湖”。江苏人大气,所以又有了三大湖。江苏苏州园林闻名遐尔,但怎么看,也只是玲珑剔小而已。虽然精致,但属于鬼斧神工的人为雕刻而已,所以,江苏人历来做事谨慎,思想缜密。为人难以所查透。正也符合江苏人的聪明伶俐,乖巧而奸猾,复杂多变的个性。
  江苏人多为小巧玲珑,尤以女子为最。手巧而赋有美感的江苏女子,以苏绣的盛名闯荡九州。而江苏的男子多为女性之相,说话温柔,行为矜持。但也不乏名人之出世,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南宋英雄陆秀夫。以及风流文人唐伯虎,还有极具个性的“扬州八怪”。
  江苏的美名如雷贯耳,仅仅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令人憧憬不已。江苏出美女,尤以银铃般的声音,玉质的皮肤蛊人心魄。

浙江人。
  渊源于南蛮河姆度族类的正宗。昌盛于春秋的吴越国盛。烟消于秦朝的兴起。
  浙江很多人为北宋赵氏皇帝迁都杭州所带之河南人之后裔。杭州可谓有名古都。吴越三代五帝都曾建都杭州,更不要南宋了。浙江在南宋前,本位荒蛮之地,后经南宋先进文化及经济的大力发展,才逐渐昌盛起来。
  浙江人自豪于“胜似天堂”的杭州。更以西湖的旖旎风景自已为荣。所以,浙江人只知道赏景,而不知道存亡的发展。以至被金国勒索,被忽必烈所灭。
  浙江人天性孱弱,胆小怕事。但大多正直谨慎,循规蹈矩。男人只会花港观鱼,吟诗赋词,或是摇着檀香扇喝龙井茶。女人则为娇小玲珑,西子泛舟,弹着琵琶唱越剧。
  出了个太守名人苏东坡,修了西湖又修堤。虽然他是四川人,浙江人却把他看做是杭州人。浙江出了个伟人叫周恩来。还有蒋介石。另外,文学斗士鲁迅,散文家朱自清;还有章太炎,秋瑾都为浙江人。
  浙江人外表虽然小气,但不像江苏人纯粹的小气。他们以宽厚的臂膀和温暖给予许多流浪的文化名人以栖息,有唐代的张志和,近代的袁枚和龚自珍,还有胡适,徐志摩等。
  浙江出美女。所以浙江就有了四大美女的西施。然而,如今的浙江俊男倒很多,伟男却很少;美女倒也有,只是嫌妾身材小。
  
江西人。
  渊源于河姆度南蛮之旁支。鼎盛于春秋吴越楚时期。古越文化是赣文化的主轴。
  在长达几千年的人口迁移中,江西古老的荒蛮之地被改观。吸取先进的文化。经济,人口也随之发展。如今的江西人多为中原及本土混杂血统之后裔。
  江西人自古重文而修于理。江西人多信奉道教,江西的万寿宫就是有名的道教寺院。所以,江西人多善少恶,重于礼而轻于浮。安于心灵清静,讳于自我创新和挑战。
  初唐的王勃曾在南昌写下有名的《腾王阁序》,对江西的溢美之辞令人流连。但他非江西人。但在东晋之时,江西出了自己的大诗人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明文遐迩。从此奠定了赣人的本土文化地位。后来在明代江西又出了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他的《牡丹庭》脍炙人口。另外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也是江西人。
  如今的赣人性格属于保守封闭型的。时常发生窝里斗。没趣的时候,就会捏捏景德镇的陶瓷。对待外物藐视而自负。好于精神胜利之法。好文的传统虽然没有变,但却没有大家出现。实为遗憾。
  
福建人。
  渊源于南蛮河姆度族类之旁支。春秋战国曾属吴越管辖。略有吴越之混杂血统。
  晋至南北朝时,中原战乱不断,大量人口南迁成为一种趋势。自唐朝以后福建从荒蛮之地走向繁华。因其所处沿海的缘故,各路商家云集,海上贸易得以发展。
  福建人笃信佛教,尤以妈祖为最。福建人好于漂泊,好于闯荡。有大海的气概。福建人遍布世界五大洲。海外的华侨多为福建人。福建人聪明,聪明的过于奸猾。福建人吝啬,吝啬的令人同情。
  福建是历代出状元最多的省份。从中可以看出,福建人的聪慧和天质非同一般。福建在五代时出了诗人黄滔,在现代有个诗人叫舒婷。另外还有宋代词人柳永,明代文学家李贽。郑成功也时福建人,听说林则徐也是。不过,宋朝福建出了个状元叫蔡京,后来当了太师,倒成了汉奸。
  福建无美女,更不要说有俊男了。不过,陈嘉庚倒是个标准的福建伟男。

两广人(广东和广西)。
  渊源于南蛮百越之正统族裔。始皇帝灭六国后,随即攻入岭南,从而将百越之地纳入版图。
  两广在历史属于边远的荒蛮之地。开发的也比较晚。到了清朝中期,随着外来贸易的交往,才逐渐得到重视。然而,也就因为这种边远,管辖不是很苛刻。两广成为历代*起义的发源地,同时也可以看出两广人的勇敢不屈精神。其中,近代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戍维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省港大***、广州起义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广东;金田起义、镇南关起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则发生在广西。
  两广在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但多为匹夫的斗士及民主勇士,如洪秀全,刘永福;梁启超,孙中山,卢世芹等。很少见文学之大家。同时也出了一个大汉奸汪精卫。
  两广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自古以来,漂落到海外的两广人不计其数。尤以东南亚为最。
  两广历史上是不分的。广东人和广西人的祖先都为南越之族裔。就是如今的越南,其祖先追溯起来,也属于南越王之嫡亲。两广人的外貌长相都趋于相同,就是语言也是大同小异。其身材多为矮小,颧骨突出,目小深陷,鼻扁阔,唇厚而翻。自古两广不出美女和伟才。虽如此,但也另有长处,那就是大脑发达,聪慧而圆滑。好于做生意,好于赚钱。但本性自私而狭隘,好张扬,泛于浮夸。
  
云南及贵州人。
  渊源于南蛮正统之元谋人族裔。公元前三世纪,庄跤从黔入滇,建立滇国。后被始皇帝所灭。
  历史上黔滇不分。对于黔滇的开发从汉朝开始。后在唐宋得到进一步发展。忽必烈南侵略中国,曾封第五子呼哥赤为云南王。后来朱元璋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入黔滇,给予蒙古驻军以彻底征服。不过云南却残留有许多蒙族的后裔。清朝的三藩之乱,吴三贵也曾统治过云南。
  云南的历史名人有个叫孟获的,被诸葛亮七擒七纵。《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著名学者艾奇思,教育家熊庆来,文学家李广田等都是云南人。贵州历史上的名人为夜郎国的多同。夜郎自大的成语几乎家喻户晓。不过,云贵的历史名人不是很多,对于大家的出现更是少的可怜。主要局限于多为南蛮少数民族聚集处。所以,是可以预料的了。
  云南出美女。尤以少数民族为多。例如阿诗玛。还有如今正潇洒于艺术舞蹈及歌坛领域的几个美女。贵州人虽然略欠。但他们却把心思放在了酿酒上,出了茅台和董酒。还有草药的开发上。
  
四川人及(重庆人)。
  渊源于西南蛮夷之旁支。百越之族类。鼎盛于三国之蜀。衰败于晋之西侵。
  因四川及重庆人本无历史差异。在此,以四川历史及人物一笔而代过。孰不另行
旁类。
  巴蜀之地号为“天府之国”。物华丰富,人杰地灵。秦汉以来,对四川已经为正式的管辖。明清之后,予以西南蛮荒之地以彻底开发。农业,小商品经济得以发展。
  巴蜀可谓是历史上文化之大省。人才辈出,济济一堂。著名的有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以及宋代的“三苏”;战国著名将领司马错,另有宋代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文学家巴金和郭沫若。朱德,刘伯承,陈毅,贺龙,邓小平等等都是四川人。
  四川人口众多,民俗丰厚。但也局限于盆地文化的束缚,从而本性保守,封闭。且好窝里斗。四川人好战,也好骂。骂人的本事敢和东北人一拼。四川人身材多为矮胖,面宽,鼻塌,眼大,聪明而伶俐。四川人好喝酒,他们的酿酒技术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且名酒繁多。四川人好吃麻辣,所以他们的麻辣火锅及麻血旺明闻遐迩。
  四川少伟男。但却出美女,如今有个蒋勤勤。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