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风·
周末用一天跑了绍兴。早上乘大巴从上海南站出发,花八十元用了近三小时抵达绍兴客运中心。在车站门口有一帮人围上来兜售各式旅游票,和其它旅游地没什么差别。没敢搭理拉客的人,跟着一群游客模样的人去排队打的先到鲁迅故居。
绍兴是春秋时期的越国都城,据说是越王“卧薪尝胆”的地方。隋朝设越州。据《绍兴市志》,“绍兴”得名始于南宋初年。当时建都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徽宗、宋钦亲父子及宗室被金人虏去北地,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在越州大赦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一名出自“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意思是继承皇统,振兴赵宋王朝。越州升为绍兴府后,越州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祚中兴”,意为继承帝业,中兴社稷。
南宋小朝廷偏安了五十多年,最终未能如宋高宗所愿中兴起来。今天的绍兴和不少大陆的城市一样在大兴土木搞市政建设,一派兴旺发达的气象。沿路可见待价而沽的楼盘,各种挡次的时尚店,尚未完工的道路及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行人、自行车、助动车和汽车。城里郁郁葱葱的小山头上有寺院隐约可见,据说是也新修的。
绍兴方言对于我辈而言如同外语,基本上听不懂。但绍兴街头随处可见“讲普通话为荣”的小牌,体现了当地政府的开放心态和规范旅游业的思路。在绍兴完全可以自助游。
在鲁迅故居外的旅游中心买了套票和地图。旅游中心的工作人员很有礼貌,耐心的回答游客问题。
鲁迅故居、祖屋、百草园、三味书屋、以及鲁迅记念馆都在一条几百米长的步行街上。新建的鲁迅记念馆硬件不错,展区有两层,有扶梯但封上不让游客用。介绍鲁迅的材料基本上来源于鲁迅本人的自述,加上众革命家的评论。内容组织稍嫌粗糙,摘自鲁迅作品的只言片语充斥其间。本来以为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可以在鲁迅故里得到一些书本以外的信息,更全面的去理解认识鲁迅和他的作品,绍兴之行没有如愿。鲁迅故里的建设和介绍基本上以书本为准,书本指导现实,现实又应证书本。想起路上看见的几个“跟着课本游绍兴”的广告牌,似乎这是当地文化旅游部门的思路。这种自己证明自己的逻辑貌似自圆其说,其实反而让人感觉虚假。
鲁迅故居和祖屋的规模比想象的大。鲁迅故居是鲁迅从1881年9月25日出生到18岁去南京求学之间生活的地方。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周家祖屋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最初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周家从清光绪、宣统以后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据说解放以后鲁迅故居得以整修,找回的旧家俱按原样陈列,旧观得以恢复。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这个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游人对百草园的兴趣来自于那篇充满天真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园内还有些菜,但“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已难寻旧踪,难以想象鲁迅记忆里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纳凉,冬日雪地捕鸟的美好印象。衣着时髦的年轻人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背景,纷纷在一块刻有“百草园”三字的石头边留影。
从百草园出来跨过街走几步就是三味书屋,看来鲁迅上学很方便。这是个值得看的地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空间上只是几步之遥,在心理上却是一个质变。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寿老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以鲁迅挑剔的标准,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三味书屋是与众不同的私塾。它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按今天的说法,三味书屋搞的是传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不是为博取功名升官发财的应试教育。这说明三味书屋在思想上的独立性。
三味书屋的前身是三余书屋,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所谓“三味”,导游的说法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an4),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i1hai3)”。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这种说法不为寿家后人认同。以吃肉喝酒来解释“三味”显然有辱斯文。寿老先生之孙寿宇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质朴无华,令人信服。这既是书屋的办学方针,也是寿家祖训家规。
三味书屋的堂中有对联:“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这种处事行文原则很符合“构建和谐社会”时代号召。鲁迅先生显然没有接受寿老先生这一套,他选择了“以文学为武器,猛烈抨击那个黑暗的社会”。令人回味。
午饭去了位于步行街另一端大名鼎鼎的咸亨酒楼。店名出自《易经?坤卦》“品物咸亨”,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现在外观是两三层楼高的门面,内部大堂完全是排挡风格,价格对于旅游地而言很一般。进门柜台有块板上书“孔乙己欠十九文钱”,已成绝响。今天在咸亨酒楼要像孔乙己那样赊帐喝酒吃回香豆已不可能,恐怕只会遭来店家武力驱逐。去拿托盘时以为那一大摞油腻腻污迹重重的盘子都是用过没洗的,结果被告之是干净盘子,顿时想换地方。环顾左右,竟无更像样的餐厅。想一想也有道理,那潦倒书生孔乙己吃饭赊饭的地方一定是极大众的排挡食肆。于是坐下来要了几样菜胡乱吃了,几盘时疏小菜口味不错,回香豆味同嚼蜡,绍兴黄酒如同做饭的料酒。
因为买了套票,可以从三味书屋乘乌篷船到沈园。乌篷船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绍兴“三乌”。乌篷船形状如梭,一条船载二至三人,两排座位,夹在船前后两个黑色小船篷之间,因此得名。每排座位一个人坐稍宽,两个人坐太窄。因船体狭长,容易倾覆,乘客须坐在正中。船工坐在船尾,以脚躅长桨推动船体前行,用手操短楫作舵,两手摇着一侧的桨,两脚却能同时推动着另一侧桨,手足并用,灵活自如,这是绍兴地区的特有景观。
沈园门外有一新修的门坊,上有郭沫若提的《沈氏园》。沈园是闻名于世的《钗头凤》故事的事发现场,南宋时是越州大户沈氏的私家花园。据说沈氏为了讨好当地名流雅士,沈园每年春季都对公众开放。听起来有点暴发户附庸风雅的味道。沈园一直有“越中名园”之称,近年来当地为发展旅游业,更冠以“中华第一爱情名园” 之名。
看介绍,现在的沈园是当地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发掘、规划、重建的。步入沈园,一池荷花尽入眼底,荷塘另一边“孤鹤轩”造型典雅大方,古色古香。塘边垂柳,园中乔木、果树、灌木点缀其间。游客不多。一个团队导游用带绍兴口音的普通话,掺杂以港台电影的用语,添油加醋地向游客介绍那个凄婉的故事。此起彼伏的半导体喇叭声一扫沈园的恬静。沈园这种地方应该让游客戴上耳机听解说,让游客既能沉浸于沈园的历史和故事,也可以听听导游的插科打诨和另类的解说。孤鹤轩后是石壁,也是近年新修的,上有陆游的《钗头凤》以及唐琬的和词。唐琬和词的真实性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好事者所托。另有《沈园二首》是陆游四十多年后重游沈园的作品。其时沈园已几易其主,唐琬已去世多年,陆游难忘旧情,写了这两首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按现代人的眼光,这个故事有些不好理解。青梅竹马、结婚、离婚、重逢、旧情复燃而终无结果。那个年代没有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的社会条件。没有陆老太太认可,无法想象陆游能和表妹唐琬结婚。从唐琬进门到陆老太太“很不喜欢这个儿媳妇”这个转变没有交代清楚。陆游的所作所为也不好理解,他喜欢唐琬,却又顺从母命,休掉山盟海誓的爱妻,然后一辈子生活在感情的阴影里,折磨自己。这些疑问大概是找不到答案,也不敢妄测。
沈园发生的这个故事因《钗头凤》和相关诗词而留芳后世。至于称沈园为“中华第一爱情名园”是不是牵强值得讨论。或许叫“中华第一旧情名园”更贴切些。园外有不少围绕《钗头凤》故事开发的商品,有折扇,镇纸,文房四宝,以及各种饰物,件件都和这个故事扯上了关系,是典型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许文化也籍此得到更好更通俗的传播。一把《钗头凤》折扇标价25元,几番讨价还价下来,10元成交。
游完沈园,乘旅游车直奔绍兴东面约3公里的东湖。绍兴东湖和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浙江三大名湖。东湖原为青石山,自隋唐以来历代绍兴人在此开山取石,青石山竟被凿去一半,形成悬崖峭壁。清泉、河水注入后形成深潭。清末书法家陶浚宣购地建园,依势留河,破水筑堤,又在水上筑堤围墙,堤外为河,堤内为湖,并添造了亭台石桥,从此,东湖便成了一个以狭长水面和悬崖峭壁为主的园林。陶浚宣是陶渊明的四十五代孙。园内一门联为“崖壁千仞,此是大劈斧画法,渔舫一叶,如入小桃源图中”,说明园林设计和《桃花源记》的关系。
游览东湖须租乘乌篷船才能看到陡崖下的几个岩洞,游程大约20分钟。几十条船在码头轮流接客,五十元一条船,岸边木牌警告船工不得向游人索要小费,违者重罚。我们的船工看上去满脸沧桑,干瘦而高,掉了几颗牙,操一口绍兴本地方言。上船后开始给我们介绍东湖,基本上没听懂。乘一叶扁舟,行绿水之间,望长堤烟波,穿霞川桥,绕听湫亭,临危岩深潭。有点探幽访胜的感觉。东湖内有渊深洞明的“陶公洞”和“桃源洞”,洞如石屋或石井,岩壁四环如削,碧水绝壁,大小仅容下小船三四条。“桃源洞”中有一道石墙相隔,墙上有一个巨大的呈桃形的孔,因此得名。由于游客较多,小船不能在洞中停留,匆匆看完离开。正在遗憾之间,船工发话行程结束索要小费,这一回普通话发音很标准,我辈拉不下脸,给了10元上岸走路。东湖不大,和另外两个浙江三大名湖相比不太像胡,而像一个放大的盆景。
从东湖出来,天色已晚,赶紧搭车回沪。绍兴其它景点如王羲之和朋友聚会的兰亭,柯岩鉴湖风景区,大禹陵,鉴湖女侠秋瑾故居只能留到下一次再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