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0日星期日

《集结号》

不同凡响的军号——评国产战争片

                ·白 焰·

  在人们的印象中,战场上的红旗是飘扬的,军号是嘹亮的。然而在《集结号》影片里,红旗没有飘扬过,军号没有吹响过。尤其那没有吹响过的军号,系结着47个战士的生命。在1948年淮海战役的一个战斗中,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刘泽水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集结号不响,连队不撤。预定时间过了,没有号响,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谷子地继续率兵奋勇作战。出乎意料的是,勇猛的排长焦大鹏在临死之前说听到了集结号响,劝谷子地带着仅剩的几个弟兄撤退,战士中有人附和有人反对,大家对此产生了分歧。谷子地此时发现友邻部队早已撤退,但坚信没有听到号声。结果,47名战士终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事后,幸存下来的谷子地怀疑是自己忽略了号声,导致战友们枉送性命。进入和平年代,复员的谷子地意外见到当年的司号员小梁子,得知他根本没有吹响集结号,因为团长没有下达命令。

  不错,影片的背景是国共内战,内战是民族的最大不幸——兄弟相残、同室操戈。但是,影片没有给谁好谁坏下一个结论、给谁输谁赢作一个交待。其实,影片讲述的不是战争,而是战斗、战士、战友。国民党只是一个敌对符号,内战只是故事的外壳。如果凭此就把影片的主题归纳为同胞间的厮杀,那将是大错特错。

  一.战斗

  和过去的战争电影相比(比较近的是2007年的《夜袭》和《强渡大渡河》),《集结号》更为公正地再现了战斗场面的原样。特技效果及其视听冲击把血腥残酷展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感到震撼。在过去的战争电影里,士兵被打死不过是往地上一躺;军官被打死不过是摔在马下。在《集结号》里,人们看到被打断的手臂、被击穿的脖子、淋漓的鲜血、扭曲的尸体……感官刺激是战争片不可或缺的因素,不然就连大人也跟小孩似的,把打仗看成游戏。

  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美学标准。《集结号》对造型、服装、道具、场景、环境等细节的真实以及表演都刻意求真、入微到位。除了战场的逼真,还有时代的逼真,如50年代解放军的苏式服装和军营里的繁体字。由于这些,影片使观众得到了声色并茂、耳目共悦的视听享受和审美体验。人们常常把逼真性和真实性混同。其实不然——前者是指酷似实际生活,以致以假乱真;后者是指客观上是否发生或存在。影视视听的逼真性并不排斥艺术虚构和创造想象,只要符合生活实质和逻辑。有一处可以挑剔的地方:坚守阵地的战士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几乎都是愚蠢地把自己暴露在对方的炮火面前而轻易死去。不知这是虚构,还是真实。《集结号》的来源是杨金远的小说《官司》,编剧是刘恒,导演是冯小刚。

  影片的光调适合战斗场面的风格。低调曝光和硬性光影使画面显得阴沉。一反过去战争电影的红色基调,《集结号》的色彩是暗绿的,因而更在情绪上感染观众,更充分地表达了剧情和人物。要知道,战争电影色彩的造型不都在于颜色的绚丽。的确,红色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常被用来表达革命军队的一往无前。然而,战场上同样充满了晦暗和苦闷。暗绿的色彩适于那样的情绪氛围,也是继《拯救大兵瑞恩》以后,时下战争题材的电影所通用的色彩。

  二.战士

  血肉横飞的场景是战争片的一个方面,有血有肉的人物是战争片的另一个。《集结号》重笔描述了作战军人的个人内心世界和情感矛盾,比之把军人作为一个整体和概念更能令人沉思、共鸣。再之,影片以士兵为本位,逆反以往的国家领导将领为本位。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进步。这些士兵都是平凡的农民子弟,他们没有闪光的语言,但有朴实传情的台词;他们没有典范英雄的脸谱,但有实实在在的人情味和层次感。也许是头一次,影片告诉大家,人民子弟兵里也有不敢开枪的、尿裤子的、怕死的;解放军正规部队也被打得懵头转向、鬼哭狼嚎。另外,影片也以男人为角度和心理依托。这给女性化的影视媒体多少带来一丝强硬风气。饰演战士的不是电影明星,但他们的表演得体动人,更能让人联想到战争年代。

  众知,传统的国产战争片是国家意志的渲染,旨在宣传教育,其主流是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军民鱼水。《集结号》一反常态,毫无畏忌地展现了各种矛盾冲突,如党军冲突(一开头,连长和指导员的争吵),上下级冲突(谷子地对团长没下命令的愤怒),战友之间的冲突(争执是否听到了集结号响),军民冲突(谷子地怒骂地方党员),个人与个人的冲突(谷子地和小梁子在烈士陵园的激撞),个人与集体的冲突(谷子地单挑煤矿工厂)。的确,影片不刻意和谐、团圆,而是着意碰撞、对抗。为此,影片用急促的短镜头和快节奏来凸显碰撞对抗的激烈程度。影片又让人物酣畅地宣泄激情,高声吼叫,有时甚至歇斯底里。也许是军人的特殊气慨,它使人感到痛快,让人获得解气的感觉。

  2007年9月,美国制片人Ken Burns在电视上公演了他的作品《二战》(The War)。在这部长达15小时的记录片里,观众是通过士兵的眼界,从里到外、从下向上地观看了那场战争。相反,从外到里、从上到下的历史观显得隔靴搔痒,往往来自高高在上的战略制定部门、指挥将领和统计数字,它不仅抽象而且冷漠。Ken Burns说得对,战争是当兵的打出来的。《集结号》同样是通过士兵的视野看待战争,它自始至终透露着一股平民气息、平民本色。影片所荟萃的众战士是普通人,说的是普通人的话,想的是普通人的事。有一点不足:所塑造的士兵人物性格(焦大鹏、姜茂才、吕宽沟等)还是不够充分、醒目、鲜明,以致把他们放在一起,很难分出谁是谁。这不关乎演员,而是篇幅有限使然。

  三.战友

  《集结号》的篇幅有限是因为它讲述两个故事。一是上面讲的阻击战斗,二是谷子地为战友正名。阻击战斗结束后,谷子地受伤并且被解放军当作敌兵俘虏。释放后他又得知,自己原来的部队番号已经被取消;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而不是烈士。谷子地的后半生就是为死去的战友找回部队、找回应有的荣誉。在影片的结尾,谷子地回到当年发生血战的旧窑场,相信47具遗骸就在这个窑场下面。他发疯似的挖掘如山的煤矿,无论如何要让真相大白、让尊严复回。最后(时值1956年12月),上级追认他们为烈士并树立了纪念碑。没有飘扬过的红旗终于出现在葬礼,没有吹响过的军号终于由小梁子吹响。

  对于为国牺牲的战士,荣誉是待遇,也是一种价值。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死去的人没有荣誉,那他死不瞑目,因为谁不愿自己的牺牲得到承认和肯定。如果死去的人不仅没有荣誉而且没有名字,那他等于白死,因为世上没有永垂不朽的无名英雄。看着一行行的木制的无名烈士墓牌,谷子地感慨地说:“爹妈都给起了名字,怎么全都成了没名的孩子了?”按此,人们会问,国家征来这些年青人打仗,怎么恢复荣誉全都成了个人的事了?中国军人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情,但这不等于说,国家没有责任找回他们的忠骨、裹还他们的尸体、为他们正名、让他们有名有姓地安息。《集结号》让观众情不自禁地联想、检讨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烈士、无名英雄和埋葬祭奠场所。毕竟,如何对待在战争死去的人,等于如何对待我们自己。此外,字幕英译有一个错误:无名烈士的无名不是anonymous(匿名),而应该是unknown。

  电影是分门别类的,如喜剧片、恐怖片、西部片等。每一种类型(genre)的电影都有其固定的程式和惯例。程式和惯例规范着叙事时空和形式技巧。凡是不符合类型片的题材和处理,都被视为具有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类型片又有自己固定的观众,这些观众有其特定兴趣、审美定势、期望趋向。战争电影所界定的叙事情节、人物角色、环境主题、灯光机位、语言对话等,至少具备逼真的武力结构、民族的美学意图、普世的人性导向。这些因素也是衡量创作能力和票房的尺度。如果说大多数中国战争电影仍像战争宣传片,目的是为了激发士气,《集结号》是反省片,目的是让我们找回自己。它并非把战争描写得富有人情,而是用人情描写战争。综合上述,应该说《集结号》迈进了战争类型片这一影界所接受的模式,并且开始培养着一代类型影迷和审视习惯。在这个意义上,先就范,后创新。《集结号》跳出了旧的束缚,走上了新的路子。抑或说,国产战争片更像那么回事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但只是第一步。

没有评论:

归档